问题1:个人生活习惯与胃癌有关系吗?

核心观点: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观点解读: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像常吃腌制、熏制、烧烤食物,这些食物含亚硝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会加大患癌率。而且,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易使胃酸分泌紊乱,伤害胃黏膜,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吸烟时,烟草中有害物质进入身体,刺激胃黏膜,影响其修复,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协同提升胃癌风险。而长期饮酒,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促进致癌物吸收,扰乱营养吸收,加大患癌可能。

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胃肠道黏膜修复,造成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熬夜还常伴随吃夜宵,促使胃液大量分泌,损伤胃黏膜。长期精神压力大,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问题2: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什么关系?

核心观点:幽门螺杆菌是明确的胃癌致病因素

观点解读: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人类胃癌的类致癌原。它会在胃内长期定植,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让胃黏膜细胞发生病变,进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都可能感染。像聚餐时不用公筷、餐具消毒不彻底,还有水源被污染等情况,都容易导致感染,所以日常要格外注意这些方面。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做到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像生水、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食物都可能带有病菌。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这样能减少病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


问题3:胃部慢性疾病会发展成胃癌吗?

核心观点:积极控制胃部慢性疾病,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

观点解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残胃、腺瘤型息肉、经久不愈的慢性胃溃疡都属于胃癌前疾病。这些疾病会使胃黏膜反复受损,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降低癌变风险发现患有上述癌前疾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炎症;腺瘤型息肉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切除,去除可能癌变的病灶,以此降低癌变可能性。

定期检查和改善生活方式很关键患癌前疾病的人要定期做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上避免吃刺激性、霉变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也有助于降低癌变风险。

 

问题4:哪些人需要做胃癌筛查?

核心观点:胃癌高危人群需重点筛查

观点解读:年龄45 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条的人要重点筛查,包括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感染幽门螺杆菌;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疾病;是胃癌病人的一级亲属;存在如长期高盐饮食等其他环境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增加患癌率,所以要重点筛查。

同时,需注意家族性胃癌风险人群。家族中若出现特定情况,比如至少3例患胃癌,其中1例是弥漫型或印戒细胞癌;或者至少2例患胃癌,且1例在50岁前确诊为特定类型等,这类家族成员患胃癌风险高,需要重点进行筛查。

 

问题5:胃癌筛查的方式有哪些?

核心观点:血清学筛查可提示胃癌风险等级,但确诊需进行胃镜检查。

观点解读:血清学筛查原理基于胃蛋白酶原变化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分泌,当胃黏膜发生病变,像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其分泌水平会改变。通过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能反映胃黏膜状态,从而辅助判断患胃癌风险。

我国采用血清胃蛋白酶原 IPG I浓度≤70μg/L  PGI/PG II ≤3.0 作为高危人群标准。若检测结果符合该标准,意味着患胃癌风险较高,但这不是确诊,只是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内镜筛查

内镜检查,尤其是高清染色内镜辅助活检,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精准发现病变并通过活检病理明确病变性质。不过它属于侵入性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可在血清学初步筛查的基础上进行。

 

问题6:癌症基因检测能查出来胃癌吗?

核心观点:癌症基因检测有助于特定人群胃癌筛查。

观点解读:癌症基因检测并非对所有人必要。对于有胃癌家族遗传史,尤其是家族中出现多例胃癌或特定类型胃癌的人群,基因检测可明确是否携带相关突变基因,评估患癌风险,以便早做预防

对于疑似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的人群,检测 CDH1 等相关基因很关键。若检测出特定基因突变,能早期发现潜在风险,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更频繁的检查或预防性手术等。

 

问题7:胃癌早期有什么症状?

核心观点:早期胃癌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性易与常见胃部疾病混淆

观点解读:早期胃癌通常没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类似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尤其在饭后较为明显,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情况。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很容易被忽视。

早期胃癌的症状与胃炎、胃溃疡极为相似。胃炎是胃黏膜的炎性病变,胃溃疡则是胃黏膜受损形成的溃疡,它们都可能导致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出现这些症状时,很难仅从表现判断是哪种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问题8:做胃癌筛查时,要用到哪些影像学检查?

核心观点: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有各自的作用,需合理安排使用。

观点解读:腹盆增强 CT 是胃癌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胃癌病灶,还能帮助医生判断淋巴结有没有转移以及腹膜是否转移,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比如发现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癌细胞已经转移

MRI 可辅助判断早期肝转移及进展期癌侵犯范围。当怀疑患者有肝转移,它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肝脏有没有转移病灶,以及胃癌侵犯到了哪些部位。

此外,全身骨扫描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远处骨转移。PET-CT检查不常规使用,在临床怀疑有远处转移但常规检查无法确定时,可进一步使用。


问题9:为什么要做分子病理检测

核心观点:分子病理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观点解读:分子病理检测能发现一些特殊胃癌特征,像检测 EBV 感染、微卫星不稳定等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胃癌类型,区分相似病症,避免误诊,让诊断更精准。

通过检测 HER2、Claudin18.2 等靶点,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相应靶向药。比如 HER2 阳性患者,可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提高治疗针对性,让治疗效果更好。

检测 PD-L1、EBV、MSI-H 等指标,能找到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像 EBV 阳性、MSI-H 的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效果较好,避免无效治疗。


问题10:只用内镜治疗可以治好胃癌吗?

核心观点:内镜治疗适用于早期胃癌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低的患者。

观点解读:早期胃癌(EGC)若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小,适合内镜治疗。像一些肿瘤仅在胃黏膜或黏膜下层,还没转移到淋巴结的患者,通过内镜切除肿瘤,能在去除病灶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胃的正常功能,对身体损伤相对较小。

如果胃癌患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侵犯到固有肌层,又或者患者存在凝血障碍无法耐受手术,就不适合内镜治疗。因为这些情况下,内镜治疗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癌细胞,还会增加复发风险。

 

问题11:目前有哪些治疗胃癌的高新技术?

核心观点: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胃癌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

观点解读: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更小。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少,所以患者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时间更短,能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身体和经济负担。比如患者术后能更快地下床活动,更早地进食。

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机械臂能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更精确地切除肿瘤组织、清扫淋巴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就像在狭小空间里,机械臂能更灵活、准确地完成操作。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不过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比如机器人手术的操作流程还没有统一规范,这需要科研人员和医生不断研究改进,以充分发挥它们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


问题12:治疗胃癌时需要放疗吗?

核心观点:放疗技术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观点解读:对于可手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术前放疗很有必要。它能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让原本难以切除的肿瘤变得更易切除,还能减少癌细胞的活性,降低手术中癌细胞播散的风险,进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如果患者在根治术后,存在手术清扫范围不足(如 < D2 手术),且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侵犯深度较深(T3T4)和 / 或有淋巴结转移,或者是 R1R2 手术切除(切缘有癌细胞残留)的情况,术后放疗可对瘤床、吻合口及淋巴引流区进行照射,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的可能性。

当胃癌发展到远处转移阶段,患者出现梗阻、压迫、出血或疼痛等症状时,姑息放疗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引起症状的部位进行放疗,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更舒适一些。


问题13:胃癌患者可以运动吗?

核心观点:胃癌患者康复期间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

观点解读:胃癌患者术后尽早运动很重要。术后清醒就能半卧位或适量床上活动,术后第 1 天开始下床活动。这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预防肺部感染、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身体多个系统的恢复都有积极作用,加快整体康复进程。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身体较弱时,先从简单的散步、床边活动开始;身体状况较好后,可尝试太极拳等。像八段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能调和气血和脏腑功能。选择合适运动,既安全又能达到锻炼效果。

运动要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不能一开始就进行剧烈运动。比如刚开始每天活动 10 - 15 分钟,之后逐渐增加。如果运动后感觉疲劳、疼痛,就说明可能过度了,要及时调整,防止影响身体恢复。

 

问题14:可以用中医药治疗胃癌吗?

核心观点:传统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可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多方面作用。

观点解读:中医认为胃癌发病与正虚、气滞等有关,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在初期,中医辅助手术、放化疗,帮助患者培本扶正,增强身体抵抗力,就像给身体 “加油”,预防癌症复发,让患者更好地应对后续治疗。

放化疗会让患者出现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症状用药。比如患者有恶心呕吐,属脾胃虚弱就用健脾和胃的中药;有骨髓抑制,属气血亏虚就用补气养血的中药,以此减轻患者痛苦。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针灸通过刺激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缓解化疗后的呕吐、腹泻等症状;推拿能调整脏腑、活血通络,像术后出现胃脘胀满,推拿腹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患者缓解不适,促进身体恢复。

中医的情志疗法很重要。《内经》提出的精神疏导法,通过说理分析、开导安慰患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采用移情易性等方法,还能缓解患者疲劳,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

 

问题15:胃癌患者康复期间需要关注身体的哪些指标?

核心观点:患者康复期间,需监测体重、血常规、营养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指标。

观点解读:体重是反映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康复期间,建议患者每 2 周称重并记录。体重下降可能意味着营养摄入不足,或者病情出现变化,如肿瘤复发消耗身体能量。及时发现体重异常,能调整营养方案或进一步检查。

血常规能反映患者血液系统情况。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使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指标出现异常。定期检查血常规,医生可根据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贫血等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升白药物、输血等。

胃癌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监测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 B12 等营养相关指标,能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如果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可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如缺铁就补铁,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身体抵抗力。

CEACA199 等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能提示癌症是否复发或进展。在康复期,若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意味着癌细胞有活动迹象。此时,患者需进一步检查,以便早发现问题早治疗。

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身体恢复情况,需要综合体重、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指标。比如,体重稳定增加、血常规正常且肿瘤标志物无异常,表明身体恢复较好;若有指标异常,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