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PDT) 是医学、光学及光电子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PDT需要激光与光敏剂相结合使用。光动力剂量如光敏剂剂量、光剂量、给药-照光时间间隔等合理选择是肿瘤成功治疗的关键。目前PDT已经用于皮肤、膀胱、食管、 宫颈、脑、咽喉、舌等肿瘤的治疗,也可用于乳腺Paget's 病、尖锐湿疣、痤疮、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等的治疗,其中空腔脏器因其空腔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利于光导纤维、内窥镜和其他介入技术的使用和操作,极大地促进了PDT在空腔脏器肿瘤中的发展和应用。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致命性恶性肿瘤之一,患者5年存活率低于20%,因此提高食管癌预后的治疗仍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研究都显示早期食管癌PDT疗效确切,PDT可用于中晚期食管癌的姑息性治疗,治疗过程中大多不良反应可通过对症处理而缓解。手术切除病灶是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病、长期服用或不能停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基础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放化疗及胃镜下微创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或不耐受放化疗的中晚期食管癌,均可行PDT。PDT联合手术、放化疗治疗食管癌具有很好的前景。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已有手术方式、器械和放化疗方案的发展,但术后复发、转移率仍较高,病死率较高。Tsujimoto H等建立胃癌腹膜播散的裸鼠模型,使用吲哚氰绿衍生物纳米颗粒( indocyanine green loaded lactosomes,ICGm) 行PDT,可减轻移植瘤重量并提高了裸鼠存活率。Nakamura T等报道了一例具有手术和化疗禁忌的高龄晚期胃癌患者 PDT 研究,光敏剂为他拉泊芬钠,患者胃贲门癌PDT有效,PDT 后患者可自主饮食。Tana- ka M 等使用新型光敏剂进行体内、体外实验研究了 PDT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疗效,证明了PDT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及实体移植瘤有疗效,该实验提示PDT未来或许可用于对胃肠道间质瘤治疗。如何增加光敏剂对胃癌组织的特异性和杀伤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PDT 过程中胃的蠕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DT的光照剂量以及晚期肿瘤姑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等,需进一步研究在PDT过程中对胃蠕动的抑制,以增加疗效。
胆管癌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3.0% ,其临床特点是具有高侵袭性和转移早,根治性手术后绝大多数胆管癌患者术后可复发,5年生存率低于20.0%,预后较差。McCaughan JS Jr 等较早报道了胆管癌 PDT的疗效; Cheon YK 等研究表明,与非PDT治疗组相比,PDT组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同时一般情况明显改善;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Ⅱ期研究以替莫泊芬为光敏剂与卟菲尔钠对比,发现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以替莫泊芬为光敏剂行PDT,可延长胆管通畅时间并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胆管癌的PDT治疗操作方便,可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深入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PDT 在临床上安全性良好,很多国家已确定肿瘤PDT的合法性,但是我国目前 PDT对肿瘤的治疗尚未广泛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和肿瘤 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究,医药卫生器械的创新改善,化学、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光敏剂和光源技术改善,PDT单独或者联合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等治疗方式,将为肿瘤治疗带来跨越性的机遇,在临床上拥有更广阔的应用、疗效和前景。
感谢专委会合作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李学良主任团队提供的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