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CACA指南中国行-血液肿瘤指南巡讲活动-天津站会议圆满结束

    2022年7月13日,CACA指南中国行血液肿瘤指南巡讲活动在美丽天津成功举办。大会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担任主席,携16位津冀血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形式分享淋巴瘤领域的重点研究进展,且就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做了深入解读。

为了更好地传递本次会议的精彩学术内容和领域前沿进展,会后团队第一时间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了梳理。

会议开场

    大会主席邱录贵教授开场致辞,对与会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传递了国际大会最新研究进展及领域学术信息,同时也带来了中国肿瘤整合治疗在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指南解读,希望各位专家畅谈临床,充分学术交流。


学术环节

第一环节:淋巴瘤领域研究进展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赵明峰教授和来自唐山市人民医院的张成侠教授共同主持第一环节,由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刘薇教授主讲“2022淋巴瘤领域新进展”。内容精彩纷呈如下,本届EHA会议更新了一项大型国际随机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ECHELON-1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该研究入组1334例患者,旨在初治III/IV期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对比维布妥昔单抗联合AVD(A-AVD)方案和ABVD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A-AVD方案6年的OS率达93.9%,对比ABVD方案的OS率89.4%虽然无显著差异,但却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风险和疾病进展风险,分别降低了41%和32%的风险,且减少了患者第二肿瘤的发生,从而使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能够长期获益;其次,大会还报道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EMOX方案用于复发难治性cHL患者序贯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ORR达86%,CR达69%,1年PFS率达74%,OS率达100%,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疗效惊艳,可作为cHL患者移植前诱导方案的选择。另外,大会公布了全球III期GALLIUM研究中位随访8年的最终分析结果,显示了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G-chemo)一线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PFS明显优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长期生存获益;同时,在复发难治性FL患者的后线治疗中,PI3K抑制剂发挥着有力作用,如Parsaclisib和林普利司,ORR率均可达80%,且具有高选择性抑制PI3Kδ,为R/R FL患者带来了更有效的选择。最后是关于侵袭性淋巴瘤诊疗的研究进展,CAR-T治疗中,Axi-cel对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显示出较Tisa-cel更优的疗效,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发生率高于Tisa-cel;CD3×CD20双抗药物Glofitamab单药治疗有望为经过多线治疗的R/R DLBCL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EHZ2抑制剂SHR2554是恒瑞公司研发的一种口服的小分子EZH2抑制剂,对野生型和突变型EZH2均表现出强效选择性,I期研究结果显示其在多种淋巴瘤亚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我们期待。


    由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王婷玉教授主讲“滤泡性淋巴瘤规范诊治和进展”,内容涵盖了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断、预后及治疗。FL来源于生发中心的B细胞的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总体生存良好,5年OS率月88.4%,中位生存约18年,POD24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仅50%。由于FL具有异质性,因而对于FL预后的评估需要综合FLIPI、影像学及基因组学等以识别POD24患者,目前预后评分系统有FLIPI、FLIPI2、m7-FLIPI、POD24 PI、PRIMA PI、TMTV和23-基因积分预后模型。FL患者具有不可治愈的特点,其病程往往要经历治疗——疾病缓解——复发的往复疾病发展过程,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疾病常进展为复发难治FL,从而影响患者生存。在治疗方面,I-II期FL患者,占比所有FL患者近20%,具有临床治愈的可能,需要积极治疗,一线的治疗选择包括:R-CHOP、G-B、BR、GB、R2和G+R;对于复发难治FL患者的治疗选择有:未应用过的免疫化疗方案、R2、G+R、小分子靶向药物(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及CAR-T治疗;同时,对于年轻复发难治的FL患者,挽救化疗缓解后推荐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以期待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第二环节: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人民医院的赵邢力教授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薛华教授共同主持第二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主讲“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易树华教授指出,近年来CLL/SLL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新药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推出此版指南更新,且已于今年5月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由于距2018年版已时隔4年,从CLL/SLL的诊断、治疗指征、治疗到疗效标准,其内容上变化较大,在此给予重点解读。首先,在诊断上,2022版阐明了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计数≥5×109/L,且持续≥3个月,强调需鉴别表达CD5的MCL、白血病期的MZL、LPL,但大多不表达CD23。其次,在治疗指征上,2022版强调了CLL/SLL所致的有症状的脏器功能异常,如:删除了“进行性脾肿大”,更新为“有症状的脾肿大”,推荐治疗前感染筛查:HBV、HCV、HIV和EBV等检测并推荐治疗前做心电图检查。第三,在治疗上,对于一线治疗以是否有高危因素作为分层,优化了治疗推荐,合并高危因素首选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对伴随IGHV突变的年龄<60岁的患者,优先推荐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FCR方案;对于复发难治患者的二线治疗,伴随del(17p)/TP53基因突变的CLL患者,优先推荐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维奈克拉+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对于维持治疗,BTKi需要持续治疗,强调停药前桥接CIT。最后,在疗效标准上,继续沿用了2018版的疗效评估标准,更加明确了骨髓检查的时机,并建议使用BTKi需要定期监测相关不良反应检测。


    由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阎禹廷教授主讲“套细胞淋巴瘤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国MCL指南(2022版)解读”。阎禹廷教授指出:对比上一版2016年版,2022版MCL指南同样也有很多更新。首先,在MCL诊断标准上,典型组织学特征和典型免疫表型,至少应该符合一个,CD5、SOX11和CCND1三者中至少应该有任2个阳性;需注意的是,少数白血病型非淋巴结性MCL侵袭性较高而容易出现迅速进展,因而TP53突变/缺失也可能出现白血病性非淋巴结性MCL;其次,在预后方面,MCL预后模型逐渐完善,从MIPI到MIPI-c再到MIPI-g,而且明确TP53突变/缺失、CDKN2A(9p)缺失、MYC扩增/易位、复杂核型是MCL预后不良因素。第三,在治疗上,对于非高危年轻适合移植患者的一线诱导方案有5个等级相同的推荐:R-DHAP、R-CHOP/R-DHAP交替、R-maxi-CHOP/R-HD-Ara-C交替(北欧方案)、R-Hyper CVAD/R-MA方案交替(MDACC)、R-B/R-C序贯,疾病缓解后进行ASCT巩固治疗,对于高危患者首选临床试验;对于老年或不适合移植者,优选推荐:B-R、VP-CAP、R-CHOP;二线方案中,非高危患者优选BTK抑制剂;而对于高危患者并无特别推荐,CAR-T治疗可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是未来之选,期待临床试验结果的精彩呈现。

总结环节

    最后,大会主席邱录贵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简要总结。邱教授对与会讲者带来的极为丰盛的学术盛宴表示感谢,对这次会议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予以特别肯定,并期待有更多机会加强血液领域学习和临床经验交流,会议举办的非常圆满。最后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共同推进我国血液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