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在胃癌中的应用


在全世界新诊断的肿瘤患者中,10%为胃癌,并且有因癌症病死的患者12%是病死于胃癌。日本通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胃癌监测流程,改善了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但是日本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腹腔内转移的 患者5年生存率为12.4%,IV期患者的生存率为15.8%。48.8%的IV期患者病死的原因是腹腔内转移。大量的临床研究致力于减少和处理腹腔内种植转移,多使用体循环辅助化疗,灌注化疗和放疗。但是一些Meta分析表明患者对于这些疗法的获益很有限。

PDT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部肿瘤及相关炎症,并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对胃肠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辅助治疗胃肠癌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光敏剂的修饰、光源的改进及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PDT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的疗效更佳。传统手术及放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虽取得一定疗效,但整体预后较差。PDT可以有效改善胃肠疾病患者的预后状况,尤其有益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根治术后复发等胃肠癌患者及高龄患者。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PDT治疗胃肠疾病具有很大潜力,但仍有一定的改善空间。PDT具有一定的氧依赖性,胃肠道相对缺氧的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DT治疗胃肠疾病的疗效,可通过外在供氧或反复光动力治疗来改善。胃肠蠕动给PDT在胃肠疾病的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困难,会造成病变组织内光照密度的不均匀,难以进行持续稳定的治疗。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在治疗前使用药物减缓或抑制胃肠蠕动。现有临床上PDT治疗胃肠疾病光源的穿透力较差,并且肠部在体内盘曲折叠,限制了PDT在整体肠道的应用,故设计开发一种以LED为基础的胶囊光源在胃肠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克服现有光源无法深层次治疗胃肠疾病的缺点。临床常用的治疗胃肠疾病的光敏剂缺乏靶向性。根据胃肠部病灶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纳米技术对光敏剂进行功能修饰,或是将特异性受体抑制剂与PDT联用,不但可以增加病灶部位对光敏剂的选择性摄取,而且可以提高PDT对胃肠疾病的治疗效率。PDT治疗胃肠癌的报道较多,但PDT治疗胃肠部炎症的研究相对较少。结合体内外实验及相关的临床实践,从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甚至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将会极大地完善PDT在胃肠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总之,光动力用于治疗胃肠疾病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光敏剂、光源以及相关辅助技术的发展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光动力技术在胃肠疾病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PDT有望成为胃肠疾病的常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