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文字观看直播回放)
编者按:
2022年3月5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主席团巡讲西南首场在重庆正式拉开帷幕,在大会主席任国胜教授、吴炅教授,大会执行主席厉红元教授、张毅教授的带领下成功举办,汇聚重庆、上海、云南、贵州、四川等乳腺癌领域专家,落实“防治一体、内外兼顾、分型而治、求同存异”的巡讲主题,从2021年版指南节选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新辅助治疗到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的解救治疗等精要内容进行了深度解读,结合临床示教案例从实践角度对指南进行了二次落地。
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权威专家罗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分享真实世界研究科研思路、论文发表以及乳腺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与参会的中青年专家们针对科研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正文】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主席团巡讲西南首场于3月5日惊蛰之日在重庆正式拉开帷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开场致辞:在乳腺肿瘤专业里,乳腺癌诊治指南一直是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能力和规范行为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个法宝。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主办的指南巡讲,一直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生临床服务能力及规范诊治能力,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让每一位中国乳腺癌患者都能从规范诊治中获益。相信通过今天与线上线下嘉宾一起共议热点,共读指南,实战案例,探索科研,可以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共同推动指南落地,造福更多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代表CBCS致辞:自2007年第一版指南开始,CBCS指南不断更迭完善,至今已是第九版。在每两年一次更新指南的过程中,我们紧跟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同时也充分吸收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工作,做了非常好的临床实践指南更新与推广,极大地规范了中国广大临床医生的诊治行为,提高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存获益。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专家在乳腺肿瘤领域取得的成绩,并为之感到骄傲。今年,中国抗癌协会在樊代明院士的带领下,会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涉及各大瘤种的指南巡讲,而CBCS指南巡讲已然在各位同道专家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聚焦热点话题,结合临床案例,更深入也更透彻地针对实际诊治痛点进行探讨。今天除了对CBCS指南的解读,更有临床研究方法论的分享,相信会让大家有所获益。
开篇《相得益彰·指南辅助查询》环节由吴炅教授主持,任国胜教授带来第一个讲题《指南应用与诊治规范》。乳腺癌在2021年已经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发病率高、临床研究多、治疗进展快,乳腺癌的指南更新迭代也非常迅速,内容极其丰富。广大临床医生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如何高效且全面地掌握指南最新内容,帮助患者更加精准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一大难题。基于这样的现状与挑战,任国胜教授带领其团队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结合大量临床实际案例,针对《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开发了乳腺癌辅助查询系统,以助推诊治能力提升和诊治行为规范,随着指南巡讲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临床实用手册也将广泛覆盖到基层医院。开发团队也将不断收集反馈并完善临床研究资讯解读、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工具使用等功能模块,以帮助更多中国乳腺专科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临床服务能力,让更多乳腺癌患者获得更为精准和规范的治疗。
第二环节《精益求精·指南精要解读》由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毅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刘德权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刘锦平教授共同主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首先带来了《2021年版CBCS指南外科治疗》分享,提到2021年版CBCS指南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最大的特点是把推荐级别拿出来,从循证级别和专家推荐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推荐(含强循证医学证据、高级别对照研究、前瞻荟萃分析、专家认可度≥60%)、考虑(有限的前瞻临床研究以及高质量病例研究,上一级循证级别的专家认可度<60%或本循证级别的专家认可度≥60%)和可选(一般回顾研究、个案报道、专家观点,上一级循证级别的专家认可度<60%或本循证级别的专家认可度≥60%)。结合指南推荐级别,厉红元教授分别从乳腺外科相关手术处理、区域淋巴结处理、保乳手术及乳房重建等指南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为外科诊治明确了方向。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齐晓伟教授《2021年版CBCS指南新辅助治疗》认为,早期全身治疗是乳腺癌实现治愈的关键,而新辅助治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后KATHERINE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理念,新辅助治疗不止于服务手术,更聚焦于生存,这一循证依据推动了指南对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人群的扩大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露教授《2021年版CBCS指南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解救治疗》认为,不论国内指南还是国际指南,对于既往未使用过曲妥珠单抗或者符合再使用条件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首选仍应为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双靶联合紫杉类的治疗方案,对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双靶治疗失败,或者辅助治疗结束后一年内复发或进展的患者,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单药可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是国内外的一致标准等。
随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徐琰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周四海教授共同主持指南讨论环节,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范原铭教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唐文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涛浪教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高寒教授分别针对乳腺外科的处理、新辅人群及方案的选择、术后辅助强化治疗的考量以及解救治疗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三环节《臻于至善·科研发展探索》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蜀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印国兵教授共同主持。
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权威专家罗晟教授在线分享了《真实世界研究科研思路探索和论文发表》,用已发表于高影响因子SCI期刊的论文现身说法,介绍发表高分SCI期刊论文的设计思路和发表经验,并认为怎样设计关于疾病复发风险预测是真实世界研究以及发表于高分期刊的关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分享了《乳腺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FGFR抑制剂与管腔型乳腺癌精准治疗、CDK4/6抑制剂的联用策略、抗HER2靶向治疗获益人群预测、抗HER2靶向治疗的降阶梯、MAPK通路与抗HER2靶向治疗耐药、ADC克服HER2靶向治疗耐药、三阴性乳腺癌代谢异质性、三阴性乳腺癌免疫逃逸机制探索等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胜春教授和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唐乐辉教授共同主持科研问题讨论环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巧教授认为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对临床工作意义重大;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鑫教授表示我们应该在广泛进行的各项临床研究中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柴凡教授表示作为临床医生有更多的诊治数据,而科研工作者有更多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两者应该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元元教授则表示,作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都各有困扰,如果能进行更多更有效的沟通,必定能做相辅相成,做出更好的成绩。
会议最后一个环节《引领规范·临床示教案例》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晓华教授和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王梦远教授共同主持。首先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凡教授分享了一例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例讨论。
随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伟教授分享了三阴性晚期乳腺癌病例讨论。
在此过程中,两家医院多学科团队就两个病例诊治过程中的问题,层层剖析,各抒己见,根据指南与共识推荐,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中的思考,发表了精彩观点。
最后,会议在执行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的总结中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