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学术会议圆满召开


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郑州召开之际,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专场学术会议于2022423日顺利召开,会议以线上形式由河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盛修贵教授和程淑霞教授分任大会主席和执行主席。


会议包括“专题报告”、热点讨论、“优秀论文发言”、优秀论文颁奖等板块。32位国内近距离放疗专业的顶级专家齐聚云端,聚焦近距离放疗专业的技术和科技前沿,整合相关专业的最新进展,为大家提供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专委会百余名委员和全国近万名热心近距离放射治疗事业的同道通过直播观看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直播总点击量达33589人次。


会议于上午8点准时开幕,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王瑛教授和专委会主任委员盛修贵教授开幕致辞。


王瑛秘书长代表中国抗癌协会向近距离放疗专委会分会场的召开表示祝贺,她对于专委会近年来开展的学术、继续教育培训、肿瘤科普宣传、制定指南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专委会助力中国消除宫颈癌的更高要求。盛修贵主委感谢抗癌协会对专委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全体委员的努力支持和付出。他提到专委会成立时间虽短,但一直致力于学术交流、科研培训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每年都会组织CCO分会、专委会年会、各地巡讲、科研研讨班以及青年委员会沙龙,并积极帮助组建各地市的专委会,从而达到提高全国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同仁们的诊治水平,以便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专题报告包括专家授课和热点讨论,分为两节内容。

专题报告一,授课先后是盛修贵主委的《中国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福泉教授的《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新平教授的《子宫内膜癌精准放射治疗》、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雷新教授的《肿瘤放射治疗与肿瘤干细胞》、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魏丽春教授的《宫颈癌近距离放疗HR-CTV体积的意义探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孜等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曼妮等教授给予点评。她们提出了宫颈癌肿瘤患者初始治疗的重要性;放疗患者不能用外照射替代近距离放射治疗;复发患者放疗剂量的严格把控;通过统计,中国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美国;近距离手术施源器操作需规范、合理,自适应靶区的合理勾画,个体化合理的放射野设计;子宫内膜癌癌精准放疗对于临床指南提出的加减化疗在循证证据不足情况下给临床带来的困惑;分子分型对临床指导的意义;肿瘤干细胞与放疗的相关性,普及了肿瘤放射基础理论,提出了新的对策:大剂量分割肿瘤、SBRT以及近距离治疗和提高射线剂量;提出提外照射之后肿瘤消退程度与肿瘤预后相关;PD-1预激联合放疗能够提高肿瘤局控和PFS等等。

授课专家


主持专家


点评专家


专题报告二,授课先后是江苏省肿瘤医院孙志华教授的《外阴恶性肿瘤诊治指南及进展》、浙江省肿瘤医院楼寒梅教授的《局部晚期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再思考》、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程光惠教授的《各系统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越男教授的《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与质控安全保证》和河南省肿瘤医院程淑霞教授的《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古丽娜·库尔班等教授主持会议,福建省肿瘤医院冯梅等教授给予点评。她们提出了:早期外阴癌可以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和外阴癌是推荐手术加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联合免疫部分病人可以获益;近距离放射治疗由2D发展到4D治疗,可以在身体多器官、多部位进行个体化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宫旁补量问题与靶区勾画难题,区别划分和聚焦高低风险患者的靶区勾画要适度不要过度;良好的近距离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需要治疗实施的安全有效、正确的剂量计算,严谨的质控、以及物理方面新的指南的指导;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未来治疗的一个方向,免疫治疗可以运用到晚期宫颈癌,分子和基因检测的预测分析,有益于精准治疗等问题。

授课专家


主持专家


点评专家


优秀论文获奖者发言和颁奖是大会特别开辟的一个青年专家交流沟通的平台。由组委会评审专家组曹新平教授等在100余篇投稿中评选出辽宁省肿瘤医院高玉华等15位专家的优秀论文,其内容涵盖广、观点独特、有很好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其中又选出武警广东省总医院等5位专家的优秀专家进行发言和个人风采展示。主持专家长治市肿瘤医院刘惠明等教授的点评给予深入交流,激烈碰撞,参会者都收获满满。

优秀论文发言


主持专家


点评专家


获奖优秀论文


最后,大会主席盛修贵教授和执行主席程淑霞教授对优秀论文的获奖者进行了颁奖,并对此次学术会议进行总结,会议于下午2点圆满成功闭幕。


  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202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