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着“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结合我国当前肿瘤治疗实践现状,探讨临床诊疗实践最佳策略,尤其是肿瘤治疗不良反应的防治重要性,为肿瘤患者带来全方位获益的初衷,发起全国肿瘤防治周特别版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抗肿瘤防治骨髓抑制管理,特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为大会主席,带领国内肿瘤多领域知名专家,多维度探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血液学毒性危害。冯教授指出,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是常见毒性,也是影响肿瘤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专注于骨髓抑制论坛的举办对临床医生很有意义;付蓉教授致辞中说道,除了肿瘤,血液病也同样面临治疗严重的骨髓抑制,不管是严重骨髓衰竭性疾病的代表-再障,还是严重CIT患者,都应该进行早治疗,早干预,避免由于骨髓抑制给患者带来更多负担;石远凯教授认为化疗依旧是肿瘤治疗基石,而血液学毒性是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因此血液学毒性的防治是保证肿瘤治疗和疗效、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袁响林教授说道:靶免治疗、联合放疗/化疗带来的血液学毒性,以及疫情形势下,医生应如何结合新的治疗手段进行管理,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会议内容围绕抗肿瘤治疗血液学毒性,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诊疗策略以及疫情常态下患者的院外管理等话题,同时对于新的治疗武器上市后,如何在防治中合理选择及临床实践检验,也进行了深度探讨。
篇章一•恒心致远
----樊锐太教授,高勇教授主持----
刘波教授分享《肿瘤新治疗模式下常见血液学毒性及危害》
随着肿瘤新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其发生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血液学毒性的增加,放疗、靶向、免疫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其发生的机制和特点也不同于常规化疗,临床中需要更多探索,个性化予以应对。
赵恩昊教授分享《靶免时代下,消化道肿瘤骨髓抑制管理新策略》
随着肿瘤治疗靶免时代的到来,化疗仍是治疗基石,且免疫联合传统化疗或靶向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而联合治疗在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同时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整体发生比例与化疗相当或更甚。对于FN中高危方案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G-CSF,可以降低患者中重度粒缺、FN的发生率和早起死亡风险。
沈波教授分享《血小板减少症的分层评估和临床管理策略》
从共识出发,结合患者基础情况和既往治疗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再对血小板减少进行综合病因评估和鉴别诊断以便对症处理,由于肿瘤患者自身病理生理学特点的复杂性和抗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必要时应对肿瘤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多学科和动态管理,制定个体化血小板减少的防治策略。
----专家践行观点----
观点一:胃肠肿瘤中的三药方案易导致严重CIT,临床中应结合治疗和患者、医生的安全采取CIT的一级、二级预防。
观点二:血液肿瘤中骨髓抑制常见且较严重,除了采取层流病房保护和常规治疗外,长效G-CSF和口服TPO-RA类升板药物应作为常规预防应用,此外,患者的卫生、饮食也应注意保护,减少感染发生。
观点三:临床中遇到常规注射药物后效果不明显的CIT患者,合并海曲波帕后血小板上升很快。
篇章二•曲意新程
----李志花教授,李秀琴教授主持----
沈赞教授分享《疫情常态下,肿瘤患者血液学毒性的院外管理》
疫情常态下,肿瘤治疗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不仅患者面临疾病进展、门诊和住院计划打乱、手术暂缓等困难,医生也承担这个病人的希望、风险和获益权衡等挑战,因此对于肿瘤治疗也好,综合治疗后的骨髓抑制也好,应主动预防以保护患者的骨髓功能,综合疗效、安全和便利,重预防、用长效、选口服。
赵东陆教授《促血小板生成素药物研究展望》
TPO是人体血液循环中血小板生成的关键细胞因子,和血小板水平呈反比,目前上市的促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结合位点不同,分子结构特点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同。促血小板生成素药物除了在肿瘤CIT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外,在免疫靶向、同步放化等新兴的治疗领域具有可拓展性,海曲波帕作为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非肽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安全高效,便利持久,其临床研究也在多领域开展,未来将有更多突破。
马为教授《血小板减少管理疑难病例分享》
一例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经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一度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经化疗减量、替换后,仍出现明显骨髓抑制,先后使用rhTPO和rhG-CSF进行升血小板和白细胞治疗,效果不明显。后血小板减少联合使用海曲泊帕进行治疗,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且后续再未出现III度以上血小板下降,顺利完成后续治疗。针对白细胞减少,后续化疗时预防性使用rhG-CSF。
----大咖箴言观点----
观点一:肿瘤治疗中化疗、靶向等引起的骨髓抑制机制不同、特点不同,且多在院外,应结合共识指导,与患者、家属建立畅通沟通机制,例如微信群,院外也保持沟通,随访及时。
观点二:白细胞减少研究成熟,长效预防药物已普遍应用,血小板减少减少之前药物种类局限,且多发生在院外,注射制剂麻烦且疗效慢,较局限,海曲波帕口服制剂升血小板疗效快,且方便,在同类药物中最经济,进入医保后降价70%,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血小板减少的优选药物。
观点三:妇瘤常做手术,以及放化疗联合等,血小板下降的问题一直困扰临床医生,因骨髓抑制严重且无规律性、不好预测,探索规律人群之后应提前使用,切不能亡羊补牢,应二级预防,为治疗保驾护航。
大会总结
会议在热情高涨的讨论中结束,冯继锋教授、付蓉教授、石远凯教授、袁响林教授总结道,新治疗形式的应用导致的血液学毒性对临床医生有新的挑战,海曲波帕研究丰富,期待在新领域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