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专委会委员线上工作会议(第六场)圆满召开

委员线上工作会议第六场

按照《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规定》要求,进一步落实2021年8月20日线上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特别是为做好2021年总结收尾及2022年工作计划,更好的贴近专委会委员及省专委会实际需求依托专委会平台开展系列活动,专委会于2月22日举办第六场委员线上工作会议。

本次线上会议邀请四川、重庆专委会委员及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副主委共20余位专家出席。


本次会议由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灿华教授主持。黄教授开场致辞表示希望与会的川渝专家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在增进认识的同时发现更多的合作机会。随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主委、空军军医大学邢金良教授致辞表示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专委会依然坚持做了很多工作,相信2022年在各位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专委会切切实实的做一些实事,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促成一些合作和转化的落地。

随后专委会办公室王敏老师介绍了专委会常委会决议及专委会2022年整体工作计划。

接着,与会专家对各自团队情况、合作需求和明年工作计划,以及专委会的工作方向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各位专家一致表示,川渝两地作为西部地区引领的地区,两地专家需要更多合作,促进“双城记”,共同促进西部地区在肿瘤领域的发展。

西南医科大学傅俊江教授表示,希望专委会新技术全国推广培训项目能够落地到泸州,另外希望《肿瘤标志物通讯》能够发展为实刊,大家齐心协力将杂志办起来。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杨仕明教授建议在西部形成小循环,在课题申报、文章发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更多合作,课题组主要在表观遗传学、基因表达调控、肠道微生物与肿瘤以及生物仿生材料四个方向。另外希望重庆市肿瘤标志专委会尽快成立。

重庆市中医院辇伟奇教授表示重庆市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正常积极筹建,6月份将组织成立大会,希望大家到会指导与支持,也希望承接各位专家转化研究方面的多中心项目。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向廷秀教授负责肿瘤学实验室,也是重庆市肿瘤转移和个体化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有12个技术平台,今年还将建设类器官平台,研究方向主要是肿瘤表观遗传学及转化医学。希望能够多交流、多沟通、多合作。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毅教授介绍科室2021年甲状腺和乳腺的手术量均达到3000例,在2019年成立甲状腺癌标志物协作组,希望和全国的专家多交流在甲状腺癌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另外科室主办《中国乳腺病杂志》,是国家核心期刊,也希望专委会《肿瘤标志物通讯》办成公开发表的杂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何朗教授介绍科室有200余床位,科室设立了肿瘤实验室,获得了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有比较丰富的临床资源,短板在基础研究方面,希望在学会专家的带领下,科室在基础和临床结合方面有所突破。

四川省人民医院谢可教授很有感触的介绍在评审课题时经常看到基础研究专家申报课题时候转化的力度有时不足,临床专家申报课题时候申报书的深度也存在着缺陷,希望借助专委会和川渝两地专家的转化平台,更多合作共享。现在临床上倡导精准治疗,需要精准biomarker的指导,更需要基础和临床的结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勇教授感觉会议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加强了基础跟临床的结合,像刚才张毅教授讲到甲状腺癌预后都很好,但甲状腺癌中有一类未分化癌(ATC)预后非常不好,团队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彼此不知道。临床的专家挖掘临床的一些疑难问题,基础研究的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另外担任MedComm-Oncology主编,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支持。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教授介绍在2021年10月份与西京医院刘淑娟教授一起成立妇科肿瘤标志物协作组,希望促进妇科肿瘤标志物方面基础与临床的合作,今年在专委会的支持下,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也希望川渝地区的专家多进行思想和灵感的碰撞,产出更多的标志物临床应用成果,落到实处。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邵继春教授提出川渝两地肿瘤标志专委会联合组织论坛活动,以及辩论赛等形式,整合大家的力量把学术活动开展起来。另外医院在甲状腺癌临床方面也很有特色,希望有更多合作。

四川省肿瘤医院许川教授表示在参会的前辈身上学到了学科规划的大视野、大思路、大手笔、大平台,建议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更多的学科交叉,比如电子科大有一些信息的、物理的、电子工程的专家能够加入到医学的科研工作中来。也希望更多的川渝专家发起临床实验,另外希望专委会给青年人更多的支持,很多青年人想干事、能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任务和压力,让他们更快的成长。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锐教授介绍课题组主要聚焦在口腔肿瘤,口腔肿瘤虽然发病率不是特别高,但是口腔肿瘤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癌前病变阶段非常明确,是研究癌症早期发展非常好的模型,希望把川渝两地的年青专家更多的组织起来,更多的交流,更有利于年青专家成长。另外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于临床,希望能够加入更多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的专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邹炳文教授也建议面向临床和基础结合,搭建平台促进更多转化。川渝两地的专家配合度可能更多,希望能够组织更多合作的活动。

西南大学崔红娟教授正在筹备建设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呼吁各位专家合作申报肿瘤领域大项课题,促进更多交流合作。

成都医学院张涛教授建议专委会聚集了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对高校项目申报和成果奖申报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另外川渝地区的联合基金越来越多,建议专委会在肿瘤标志物领域进行更多大项目联合合作研究。

黄灿华教授总结表示做为省政协委员,去年联合电子科大联合写了提案在四川省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下一步争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进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联合基金。相信认真+富有激情一定可以促进川渝地区肿瘤标志物领域更好更快的发展。

最后邢金良教授总结感谢川渝地区专家的参与及提出的宝贵建议,专委会也将更多的举办针对具体合作项目的一些讨论促进川渝地区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