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手术刀---放射治疗对肿瘤复发say No !

放射治疗是应用高能量射线或粒子束(如X射线、γ射线、β射线、质子、重离子等),在先进机器设备控制下直接照射肿瘤的技术,通过射线或粒子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肿瘤细胞死亡,从而治愈癌症。放疗和手术、化疗并列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单独使用放疗可以治愈肿瘤,放疗也可与手术、化疗等联合,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放疗对肿瘤治愈的贡献仅次于手术,根据WHO的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手术治愈的贡献为22%,放疗的贡献为18%,化疗的贡献为5%,由此可见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放疗为什么被誉为“隐形手术刀”呢?一方面是由于放疗过程中患者无需开刀,没有伤口,更不需要麻醉,却能将肿瘤消灭于无形;另一方面,由于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使肿瘤靶区边缘的放疗剂量梯度峻陡下降,使肿瘤靶区与边缘正常组织之间形成锐利的“刀”切状,即肿瘤受到致死剂量的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免受射线损伤。

据相关统计,70%的肿瘤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对于其中一些恶性肿瘤来说,放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比如:鼻咽癌,喉癌,扁桃体癌,舌根癌,宫颈癌,皮肤癌,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等;另外一些恶性肿瘤如:脑胶质瘤,上颌窦癌,下咽癌,肺癌,胸下段食管癌,胸腺癌,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淋巴瘤等需要手术或药物联合放射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如骨转移的放疗止痛作用,有效率80%以上;减轻肿瘤的压迫,如缓解脑转移瘤引起的颅内高压,脊柱转移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引起的呼吸困难;放射治疗还有止血作用,如鼻咽癌、宫颈癌出血等。另外,对于良性病,如垂体瘤、瘢痕增生等同样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问答:

1.手术切除肿瘤后还需要放疗?放疗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可以同时应用吗? 

手术切除了肉眼可见的肿瘤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然后我们会根据术后病理等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具有复发及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术后放疗,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肿瘤局部控制效果,最大程度降低复发几率。另外,放疗还可以在手术前进行。手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范围缩小或临床分期降低,使原本不可手术的患者经过放疗后获得手术机会。

放疗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在应用上并不冲突,正确把握治疗方法的应用时机和顺序会大大提高肿瘤治疗疗效。放疗作为直接针对肿瘤的局部治疗手段,医生通常会根据不同病情,将放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互配合,以达到局部和整体病情兼顾的最佳疗效。


2.放疗过程中患者会有什么感觉,会身体发热或疼痛 

患者在进行放疗过程中,射线照射病灶时患者不会有局部发热感和疼痛感,患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几分钟内完成治疗。但是为确保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在治疗前患者需要经过精密的体位固定,并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不动。


3.放射治疗需要做几个疗程,多长时间能完成?治疗费用高吗?

放疗与化疗不同,不需要定期反复进行多个疗程。一般同一范围内的病灶仅需一疗程,总治疗时间为1-7周不等,每天照射1次,周一到周五实施治疗,周六周日休息,每次放疗大约几分钟即可完成。具体照射次数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放疗技术类型,放疗总剂量和单次照射剂量等。

作为恶性肿瘤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放疗采用的是多种复杂且精密的设备实施治疗,需要医师、物理师、技师等多个医疗团队共同为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包括诊断、治疗计划制定、体膜制作、CT定位、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设计和验证、治疗实施等,放射治疗费用需要数万元左右,大部分都在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Geoff Delaney , Susannah JacobCarolyn FeatherstoneMichael Barton. The role of radiotherapy in cancer treatment: estimating optimal utilization from a review of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s. Cancer, 2005 Sep 15; 104(6): 1129-1137.doi: 10.1002/cncr. 21324.

2. Rodemann HP, Baumann M, Bodis S, et al. Molecular radiation biology/ oncology. Radiotherapy Oncology, 2004, 72(3): 247-249.

3. Bakkenist CJ, Kastan, MB. DNA damage activates ATM through intermolecular autophosphorylation and dimer dissociation. Nature, 2003,421: 49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