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病人被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这些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患者的年龄都不超过50岁。胸外科徐进志教授团队就在最近为一位47岁的女性患者做了微创右肺中叶切除,病理回报:右肺中叶浸润性腺癌,直径约1cm,气管断端未见癌,淋巴结无转移。这无疑是一例早期的肺腺癌患者,按照最新指南要求患者不需要术后化疗。但是否需要做基因检测让她陷入了纠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做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什么?众所周知,肺癌一旦突破基底膜,就存在复发的风险。浸润性肺腺癌就是这种情况,即肺腺癌组织已经侵破基底膜。对于这种情况在没有靶向药物治疗前,我们只能依靠放疗和化疗,但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拥有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个重要手段,治疗效果也比原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如果手术加化疗可以比作小米加步枪,那么手术加靶向和免疫全部变成飞机加导弹和大跑,这些技术都是肺癌长期生存的有利武器。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治疗肺癌如此好的武器,也存在着应用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等享受的。也就是说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都是有条件的。
不加选择地盲目用药,很容易出现没有获得应该的疗效的情况,却白白遭受副作用。而基因检测的目的,就是评估每个肺癌患者具不具备这种条件。做基因检测,就是评估是否存在应用高科技武器的条件,如果需要就能有效指导用药。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基因检测的目的,是指导复发后用药,但是也提倡术后就开始应用靶向药物预防复发。
1.等复发以后再做基因检测行不行?
答:这个观点,在逻辑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干扰因素:一是时间、二是复发。在时间方面,早期肺癌目前手术完治疗效果是不错的,一般控制个几年是没问题的。目前的标本基本都是由石蜡封存的。经过长时间的保存,标本中的遗传信息就是会降解。随着时间降解的DNA,势必会影响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国内绝大部分基因检测公司,不接受保存3年以上的石蜡标本。早期肺癌手术效果基本都比较好,三五年不复发常有的事,结果等到将来要用的时候,标本却不能用了。第二个关键的因素,是复发。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复发型肺癌,在刚开始复发时就开始干预处理,那疗效肯定是最好的。但问题就是,这时候的复发病灶,它可以像炎症、像感染、像正常肺组织,但就是不像肺癌。甚至有一部分,影像学上没有明显的病灶。那怎么办?有人说,那就切下来看看。但是,一个人的肺组织都是有限、不可再生的,不可能因为一点点怀疑就去切。也有人说,那就化疗。但是,化疗药都是有反应的,有的反应还很大,盲目打化疗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用对了,复发压下去,用错了,复发快起来。你敢赌吗?宁杀错不放过的治疗策略,在绝大多数临床医生看来,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跟自杀差不多。因此,临床上会采取一种更加稳妥的方法,就是密切随访观察。简单来说,就是复查的再频繁一些,等这些复发病灶长大了,看起来更像肺癌了,医生心里更有底了再处理。这时候,如果提前做了基因检测有靶向药吃,那就不一样了。因为绝大多数的肺癌靶向药副作用小,吃下去反应不大,但是却很有效果。因此,很多医生在面对这种模棱两可的状况,即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复发却又担心过分保守的随访导致病情进展,会推荐尝试吃一下靶向药再看,也就是诊断性治疗。这时候,那份当初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基因检测报告,意义一下子就凸显起来。可以说,早期肺癌做基因检测,为的就是给自己留一个后手。在抗击肺癌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的手里都能多一把武器,那底气自然可以充足很多。
2.那早期肺癌到底要不要做基因检测?
答:如果本身病理类型是原位腺癌或微小浸润性腺癌,那么这类患者基本不会复发,因此基因检测是完全可以不用做的。如果本身病理类型是绝大多数的浸润性腺癌,那就要看个人的经济条件了。如果经济条件尚可,不至于做了以后影响日常生活,那就做吧,多抓一手牌,打起来更放心不是?但如果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好,手术又掏掉家里的绝大部分积蓄,甚至贷款手术,再做基因检测会严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那就别做了吧。总结起来,基因检测做不做,看病情需要,也看经济条件。
参考文献:
1. Li, C; Lin, WY; Rizvi, H; et al.Quantitative In Vivo Analyses Reveal a Complex Pharmacogenomic Landscape in Lung Adenocarcinoma.[J].Cancer Res.2021,81(17):4570-4580
2. Jankovic, R; J Goncalves, H; Cavic, M; et al.LungCARD - Report on worldwide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s related to lung cancer.[J].J BUON.2019,24(1):11-19
3. Ma, Y; Xin, S; Huang, M; et al.Determinants of Gefitinib toxicity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 pharmacogenomic study of metabolic enzymes and transporters.[J].Pharmacogenomics J.2017,17(4):325-330
4. Cuffe, S; Hon, H; Qiu, X; et al.Cancer patients acceptance, understanding, and willingness-to-pay for pharmacogenomic testing.[J].Pharmacogenet Genomics.2014,24(7):348-55
5. Jung, M; Lee, CH; Park, HS; et al.Pharmacogenomic assessment of outcomes of pemetrexed-treated patients with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J].Yonsei Med J.2013,54(4):854-64
6. Carlson, JJ; Garrison, LP; Ramsey, SD; et al.The potential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pharmacogenomic approaches to 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herap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Value Health.2009,12(1):20-7
7. Gautschi, O; Mack, PC; Davies, AM; et al.Pharmacogenomic approaches to individualizing chemo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new directions.[J].Clin Lung Cancer.2008,9 Suppl 3():S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