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肺部结节,精准筛查早期肺癌

目前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所有恶性肿瘤首位,尤其我国居民肺癌病死率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处于较高程度。我国肺癌病死率较高原因之一就是发现晚,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早发现、早诊治是降低我国肺癌病死率最关键的方法,根据最新国内外数据表明,在 1A 期的早期肺癌及时发现确诊后,经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接近 100%,具有治愈可能性。所以加强对早期肺癌筛查十分重要。

近年来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早期肺癌筛查手段是肺部 CT检查,然而随着筛查人群急剧增多,肺结节的检出率也明显增高。根据 2020 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肺部结节的检出率以 2%的比率逐年上升。根据 2020 年我国体检中心的数据显示,普通人群肺结节检出率达到 36%,其中恶性占比约 5%。并且肺结节初次肺部 CT 诊断为良性的人群中,经过 1年随访后出现了典型恶性征象比率为 3.5%。因此,在当前肺癌高发病率的现实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和加强肺部CT检查,如果肺部CT检查后发现了肺部结节,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同时更需要掌握必要的关于肺结节的相关知识,实现正确认识和对待肺部结节,精准筛查出早期肺癌。

由于肺结节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良、恶性结节在肺部CT上表现相似,所以准确区分良恶性具有一定难度。那么检查出肺部结节需要怎么办?良性结节会不会癌变?应该怎样持续观察?需要观察多长时间?针对诸多疑问,哈医大四院呼吸内科专家将会给您精准的解答。





问答:

1:检出了肺结节,怎样初步判定可能有恶性?

答: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获得肺结节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肺部CT报告单,那么提醒大家需要关注报告单上的这些信息:首先需要关注结节密度,混合性磨玻璃结节(亚实性)恶性可能性最高,单纯磨玻璃结节具有一定恶性可能性,实性结节相对于其他两种密度来说恶性可能性较小。其次需要关注结节大小,虽然结节大小对于良恶性的鉴别意义不大,但对我们跟踪观察随访比较重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和中国肺癌联盟》讨论制定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认为6mm以下的小结节(3-5mm)不要恐慌,6个月拍一次肺部CT动态观察即可。大于6mm特别是大于8mm的结节首次发现后需要到医院就诊,需由医生结合其他影像学特征来判定,也一定不要恐慌,因为小结节大多数都呈惰性生长,注意观察不会延误治疗时机。另外还需关注CT报告上关于结节的形态描述,如果报告中出现分叶(深或浅),毛刺(特别是段毛刺),空泡征,血管植入(穿入,伴行)等描述语言时,需要抓紧时间来专科医生就诊。

2,有哪些情况肺部可能会出现结节?

答:我们知道肺部是直接开放于大气环境的器官,所以肺部结节的形成在很多情况下与你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其中包括:职业环境暴露,比如我们北方的挖煤采矿,切割理石,建筑工地等工作,经呼吸道长期吸入大量颗粒物,就非常容易在肺内形成结节;比如农民进行菌类培育和谷物加工等工作,高浓度的有机粉尘和真菌吸入到肺部也非常容易形成结节;其他一些肺部慢性炎症性炎症疾病,包括肺真菌感染,肺陈旧结核,小血管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等等,都可能形成肺部结节,所以检出肺部结节不等于就是恶性的,一定不要恐慌。

3:发现了肺结节需要多长时间复查肺部CT?

答:如果首次发现的肺结节直径大于8mm,发现后需要及时来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认真听取医生意见和建议,根据医生的指导意见进行定期跟踪观察或及时治疗,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如果首次发现的肺结节直径小于8mm,特别是小于6mm,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两个《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的最新随访指南,大家可以结合肺部CT报告的描述,参考这两个随访跟踪观察表中的时间和观察期限。 






4:哪些人群具有患上恶性结节的危险因素?

答:虽然肺部恶性结节的发病率很低,但对特殊人群出现恶性结节的比率还是较高的,所以对于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新发现肺部结节,请一定及时要到医院进行专科医生就诊:

① 自己本身患有恶性肿瘤病史。

② 家族具有血缘关系亲属中有恶性肿瘤病史。

③ 长期吸烟史,特别是未成年时开始吸烟,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

④ 长期职业粉尘暴露史,特别是石棉,苯,甲苯,甲醛等有害气体暴露。

⑤ 患有肺气肿和纤维化病史大于10年,特别是65岁以上人群。

⑥ 长期免疫功能低下和患有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的病人。

参考文献

1. MacMahon HNai di eh DP, Goo JMela1Gui del i nes for management of i nci dentalpul monary nodul esdetected on CT i magesfrom theFi ei schner Soci etyRadi ol ogy20172017228e43

2. 张晓菊.《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年1月第33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