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肿瘤营养学大会暨2021中国医学营养整合联盟学术会议、2021国际肿瘤代谢与营养学会学术会议于2021年7月2日-4日召在北京顺利举办!
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与国内肿瘤知名专家一起,围绕大会主题《Nutrition, the First Line Therapy》,为参会人员奉献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本期内容回顾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委、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希平教授讲解的《精准营养: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营养补充》。
我国《“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了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代谢组学的精准营养研究。重点推进基于人类基因组学、肠道菌群微生态组学与健康、食材分子营养组学特性与人类营养代谢组学等新认识下的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系统研究。积极探索基于人群膳食营养健康及个性化需求大数据分析基础下的食品营养靶向设计和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健康食品的营养靶向设计、功能生物修饰、健康个性订制、产品精准制造技术。
美国精准营养研究进展:2016年美国营养研究路线图发布之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了营养研究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未来十年的NIH营养研究战略计划。2018年11月,NIH营养研究战略性计划(草案)发布,征求公众意见。2020年5月27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20-2030年营养研究战略计划》正式出台。NIH希望通过这一战略性的科学指导方针,从根本上改变营养科学研究。该计划设置了四个战略目标及其分目标,并正式提出了"精准营养"战略愿景。
根据营养需求的划分,实现精准营养分为8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从众式营养补充、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基于基因组学的营养补充、兼顾个人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的营养补充、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营养补充、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营养补充。
第二部分,徐希平教授以精准营养与脑卒中预防为例,分享了精准营养模型的临床应用。脑卒中是中国人第一位死因,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中风风险比其他国家高出这么多?我们的团队发现了中国人群的一个独特特征来解释这种差异: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伴高血压,即H型高血压,Hcy升高与高血压在导致血管损伤具有协同作用。
基于此,2015年发表于JAMA杂志的2万余例45-75岁无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研究表明,通过Hcy水平分层,依那普利叶酸片显著降低中国高血压人群 21% 首发脑卒中风险。
进一步的,在山东荣成开展了以H型高血压为抓手的慢病防控项目,项目启动前的2013年,荣成脑卒中发病4086例。2014年全市启动“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工程。2020年7月23日,国家CDC数据显示:2019年荣成脑卒中发病3027例,发病率下降 25.9%。效果显著,荣成慢病管理策略与模式获国家表彰。
第三部分,关于精准营养与肿瘤,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多种癌症同样高度相关,考虑到同型半胱氨酸和一碳代谢产生的其他代谢物与癌症之间的密切联系,一碳代谢自然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重点。一碳代谢与肿瘤的关系:
•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与肿瘤的增值率。
• 肿瘤伴随着低甲基化(一碳代谢通路中的SAM,以及SAM/SAH)。
• 一碳代谢部分代谢物与肿瘤已经明确的关系(Ser,Hcy)。
• 氨甲蝶呤/雷替曲塞/5-氟尿嘧啶等抗叶酸剂的靶点就在于一碳代谢通路中的酶。
第四部分,展望未来,最后,徐希平教授对精准营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并强调了精准营养的最终目标,并介绍了正在开展的《中国精准营养与健康KAP真实世界研究》课题项目。
精准营养的最终目标:
• 对人群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包括生活方式、环境、生命阶段和健康状况)的系统评估。
• 通过诊断对个体分子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基线营养和代谢特征。
• 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算法,可指导个人营养干预的最佳类型和剂量。
• 一个纵向和动态的过程:个体将在整个生命阶段被定期追踪并获得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