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年的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由世界肺癌联盟在2001年11月发起,这项全球性倡议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医悦汇与贝达药业共同推出【大咖访谈】栏目,特邀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陈群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陈颖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瑾教授担任访谈嘉宾,分享肺癌的预防与早期诊断。
访谈嘉宾
陈群 教授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肿瘤科科主任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副教授
IASLC(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会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福建省化疗质量控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福建省癌症疼痛示范病房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肿瘤学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肺癌专业委员常委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福州市肿瘤化疗质控中心主任
福州市医学会肿瘤分会主委
陈颖兰 教授
江西省肿瘤医院肺癌MDT内科首席专家
江西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江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江西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委员会 常委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 委员
CSWOG 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江西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常委
江西省抗癌协会理事会 理事
江西省呼吸专科医联体 理事
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常委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 常委
江西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委员
江西省医学会心理学分会 委员
黄建瑾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人口与健康学会肿瘤康复促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嘉宾观点
医悦汇:请您结合当前的肺癌诊疗指南及共识,对肺癌的预防提出您的建议。
陈群 教授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谈一谈肺癌防治的问题。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的恶性病,大家谈癌色变,尤其是遇见肺癌。在全球范围内,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第一位,在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排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一位。可以说,肺癌依然是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
和其他疾病一样,肺癌可防可治,所以也无需太过焦虑。全球肺癌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肺癌的一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达成了共识,还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这里面有防有治,我们今天先谈一谈预防方面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情况,肺癌的防治首先要从它的发病原因出发。肺癌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吸烟,国人吸烟人群数量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肺癌中的鳞癌、小细胞肺癌发病与吸烟较为密切;二是厨房油烟,女性相对男性吸烟比例较少,但是像厨房油烟等因素仍然会威胁到女性肺部健康;三是遗传因素,癌症基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影响到肺癌的发生和发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环境污染、汽车尾气等,随着现在的汽车使用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汽车的尾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另外,家庭装修也是一个很大的致病因素。我们从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就能很好的避免或者是减少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我们要高度警惕,按照要求进行例行体检,以便能够及早发现肿瘤,从而得到根治机会。
对于吸烟,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总是认为肺癌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美国学者上世纪50年代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统计,发现美国肺癌发病率很高与抽烟有关。随后,进行了严格的烟控工作,20年后人群吸烟比例下降了8倍,肺癌发病率也相应的大幅下降,吸烟比例下降和肺癌发病率下降是两条平行线,这说明了控制吸烟确实可以降低肺癌发病率。而对与家族相关的基因因素这类人群其实也有一定的办法,比如对有过肿瘤病人的家庭成员,提早进行一些例行检查,可以大幅度的提早、提高检出早癌机会,从而使得这些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近几年,与吸烟无关的一些肺癌病例逐渐增多,主要是大气污染,这也是可防治的。例如佩戴口罩。对于厨房油烟、家庭装修等可通过选择污染小的产品和材料来解决。
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每一个细节,例如年龄40岁以上、长期抽烟的人群需要提高警惕;家庭有肿瘤遗传基因的也要引起重视;入住新房出现严重咳嗽或持续咳嗽也需要注意。除此之外,情绪因素也很重要。我们发现近年来一些女性腺癌与生活中压抑情绪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患者中有些没有抽烟,没有生活在明显的污染环境中,也没有家庭基因遗传因素,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她们的个人情绪经常不太稳定,因为内心比较压抑而得了癌症。这些人群在年龄过了40岁后都应该进行例行检查。
那么,做什么样的检查?实际上一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就可以,一般情况不需要做增强CT或核磁共振,过度医疗也存在负面影响。美国NCCN指南、中国相应的一些指南共识都有明确的条例和可操作的流程值得我们去借鉴。此外,美国NCCN有个大数据统计,他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了大量的早期肺癌病人,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抽烟的情况和年龄因素、家庭因素等做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很多规律,并据此制定成了肺癌防治相关指南,而这些指南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希望大家能够听取专家的意见,能够选择最优的措施,使自己的在肺癌预防方面取得最圆满的效果,使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预后走得更远更好。
医悦汇:当前诸多精准检测企业或科研机构陆续参与到肺癌早筛过程中,对此您怎么看?精准检测可以如何服务肺癌早筛?
陈颖兰 教授
江西省肿瘤医院
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一般的健康体检就包含了的肿瘤检测,如对于肺癌,我们可以做最常规的低剂量螺旋CT检查。此外,我认为基因检测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检测中也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前景,但是目前的基因检测主要用于临床治疗。我建议基因检测应该更加规范化,要做好质量标准的控制。当然,利用基因检测的手段对肿瘤进行排查与现在的临床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检测手段会应用到肿瘤筛查中。
对于临床治疗,如果我们能够把检测和临床密切的结合起来,再做一些相关的研究,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指导,我们就能够更精准的服务于患者。
医悦汇:对于肺癌患者有哪些检测手段?当前精准诊疗的发展情况如何?
黄建瑾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肺癌患者诊断的检测手段,以前传统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现在增加了分子病理诊断。尤其随着精准治疗概念的提出,分子病理诊断在肺癌的精准诊断中占据首位。
以前肺癌的诊断要先判断是非小细胞肺癌,还是小细胞肺癌,是腺癌还是鳞癌,然后进行下一步的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认识到肺癌不仅仅只是一种疾病,还涉及到分子层面的病变,因此,现在分子层面的基因检测诊断就非常重要。
精准治疗,检测先行。只有通过精准的基因检测,我们才能够知道肺癌患者有没有基因突变,是哪一种基因突变,是常见的EGFR突变,还是ALK阳性,或是ROS1融合;是野生型患者的话,PD-L1的表达情况如何等。只有这些诊断明确以后,我们才能进一步的开展精准治疗。所以说,精准检测既带来了诊断,也带来了治疗。
对于靶向药物治疗人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基因检测进行随访观察,以便及时提示临床医生患者是否出现耐药,以及耐药后出现了什么基因变化,从而指导临床后续治疗,如尽早的进行药物更换,使得患者能够及早获益。
精准治疗源于检测,目前的检测手段也有很多。针对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针对基因突变的ARMS、PCR技术、Sanger法、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d PCR),针对基因融合和基因拷贝数检测的FISH技术,以及能够满足上述各种检测要求的目前最先进的NGS基因测序技术。研究显示,NGS全基因测序技术对基因的突变、基因的扩增等都能够进行检测和分析。
不同的基因检测手段各有优缺点,在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基因的变化,选择相应的基因检测技术。比如患者可能是基因融合突变时,就要选择数据检测或NGS检测。总体来看,NGS是目前比较好的检测手段,比较其他的几种基因检测手段,无论是组织,还是体液或血液,都能够进行检测,而PCR、免疫组化等只能用于组织检测,无法对血液进行检测。此外,NGS不仅仅能够检测出已知的基因,对那些未知的基因或者罕见基因也能够检测出来,这对科研工作和发现一些罕见突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NGS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它需要有专业资质的实验室,对技术人员、实验设备的要求都非常高。第二,NGS检测技术费用相对比较高。
总体来说,未来NGS一定有广泛的前途。因为NGS检测技术除了用于诊断治疗过程中随访监测以外,还可以早期的监测,NGS+ctDNA技术,可以观察到病人早期是否会出现复发的一些可能性,这让医生能够进一步的重视,对这些病人及时观察。随着目前精准治疗越来越深入,观念越来越深入,肺癌病人对基因检测也越来越重视,NGS检测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通过对患者组织病理以及分子病理的诊断,同时在诊疗过程当中,对患者的基因变化进行不断的动态观察,及时的调整药物,使得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更准确的治疗,能够得到更大获益,这对晚期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对早期病人手术以后通过NGS等的检测,可以检测出患者是否残留一些肿瘤细胞、是否能够在临床上达到彻底的治愈,监测将来是否发展等等,这也是将来应用的方向。我相信,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精准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应用一定也是会越来越广泛,广大肺癌患者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