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全国科普日活动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2021年9月17日在重庆银鑫世纪酒店开展了相应科普日活动,召开了“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普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主要解读和科普了国际最新的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中关于脑胶质瘤的分型方式。并进一步通过介绍临床应该如何高效、恰当地完成这一指南多个分子指标科普了多种临床分子病理检测手段和技术的优缺点和使用原则。

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和病理检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二代测序、DNA甲基化等组学技术的提高,神经系统肿瘤的遗传背景和发生发展机制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被证明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分型、分级、预后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在组织学诊断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系列分子诊断指标,形成了整合诊断和分层报告体系,并新定义了多种肿瘤类型和亚型。新的分类代表着目前神经肿瘤相关领域对于此类疾病遗传背景及临床特征的理解。来自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中心的刘幸医师给大家做了2021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胶质瘤分类的解读报告,带领大家一起解读了第5版分类中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和室管膜肿瘤中的新类型、亚型以及关键的分子诊断指标。

在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发布至今的5年里,靶向测序和组学技术的发展帮助神经肿瘤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以及一系列与肿瘤发生发展、恶性转归、治疗预后等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经过cIMPACT-NOW的7次更新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终于发布了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在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较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在变更弥漫性胶质瘤的分类的同时,也新增加了20多个待检测的分子指标。如何恰当地完成这20多个待检测分子指标的临床检测、助力胶质瘤的精准诊断成为摆在临床大夫、神经病理大夫、特别是神经分子病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来自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中心分子病理室的柴睿超副教授,为大家进行了2021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下分子病理临床检测实践的主题报告,带领大家梳理了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各个弥漫性胶质瘤的亚类中的待检测分子病理指标,并明确这些分子指标的临床意义、常见突变形式、以及大概的突变频率,从而让大家深入认识了各个分子指标。随后还像大家详细科普了该如何利用恰当的分子病理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完成对上述分子指标的临床检测,最终达到助力胶质瘤的精准诊断的目的。

这一活动引起了参加活动人员的广泛和热烈讨论,加深了大家对胶质瘤疾病、精准分子诊断的认识,为临床认识疾病、管理肿瘤患者提供了积极帮助。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江涛教授为活动线上致辞

刘幸医师进行报告

刘幸医师进行报告

柴睿超副教授进行报告中

柴睿超副教授进行报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