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精准狙击,MDT同行——首场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精准诊疗论坛圆满结束!

编者按

        精准狙击,MDT同行。7月31日上午,我国多位肺癌大咖相聚【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精准诊疗论坛】线上平台,共话NSCLC精准诊疗进展。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支修益教授、山东省立医院杨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峻岭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本次会议专家和讲者通过解读NSCLC治疗最新进展、分享肺癌诊疗临床经验,强化临床规范诊疗,解决临床诊疗困惑,服务临床医生,回馈肺癌患者!【医悦汇】记者为您带来详细报道。


专家合影

开幕式——主席致辞


        支修益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从流行病学数据看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肿瘤,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给医药卫生领域带来重大挑战。历经数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NSCLC的治疗也朝向更加精准的治疗方式。从最开始的放疗、化疗、手术到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临床治疗的进步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NSCLC的靶向治疗目前是科学家和临床专家们探索的热点话题,期望各位与会同道能借此契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杨哲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参加本次线上会议,感谢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搭建这个机会,通过互相学习提高诊疗水平和学术水平。李峻岭教授宣布本次会议正式开始并主持本次会议,会议分为“现状与展望篇”和“多学科交流篇”两个环节。

学术交流——现状与展望篇

全新速递:2021 NSCLC治疗最新进展


讲者:李俭杰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俭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EGFR-TKI类药物问世已有近20年时间,如何优化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决策是一大热点话题,本次分享EGFR突变NSCLC治疗的新进展。

        EGFR-TKI新辅助/辅助治疗在早中期EGFR+NSCLC患者中有效可行。CTONG1103研究显示,厄洛替尼作为已切除ⅢA期NSCLC的新辅助治疗,PFS较化疗显著改善,但未转化为OS获益。NEOS研究显示,对于可切除性II-IIIB期EGFR+NSCLC,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ORR达71%,DCR达100%。期待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IMPACT研究显示,吉非替尼辅助治疗较化疗未显著延长总人群DFS和OS;EVAN研究结果则显示厄洛替尼显著延长OS,提高5年OS率至84.78%。

        晚期EGFR突变NSCLC治疗也取得众多进展,首先来看经典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治疗进展。EGFR-TKI单药治疗可行:阿美替尼在治疗EGFRm+ 晚期NSCLC中疗效显著;单中心RCT研究显示A+T治疗21-L858R突变患者,较T单药ORR无显著差异;从EGFR-TKI联合方案来看:NEJ009最新结果证实吉非替尼+化疗较吉非替尼单药显著延长PFS,但OS无显著差异;从特殊人群来看:达可替尼对脑转移患者显示出CNS疗效,一线治疗PR达80%。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经典EGFR突变晚期NSCLC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来那替尼对EGFR exon18突变NSCLC显示疗效,ORR达60%;新型小分子靶向药和EGFR靶向药在exon20ins突变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EGFR罕见突变经EGFR-TKI治疗获益明显。

        未来,期待EGFR-TKI类药物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专家视角:21-L858R突变晚期NSCLC的优化治疗策略


讲者:刘雨桃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在报告中指出,21-L858R是EGFR常见突变类型,相比欧美人群在亚洲人群更多见。相对于19Del,21-L858R患者预后更差,如何优化治疗策略,让21-L858R突变晚期NSCLC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相对于19Del,21-L858R患者具有以下特点:合并突变率更高,细胞分化程度更低,恶性程度更大,初诊时伴恶性胸腔积液比例更高,TMB更高,对EGFR-TKI敏感性低、反应更差,生存更短,获得性T790M突变率更低,且未知耐药机制比例更高。针对以上特点,21-L858R患者急需更广泛抑制HER信号通路,对21-L858R抑制程度更强、更敏感的TKI,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

        制定优化策略时需要选择更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与其他EGFR-TKI 相比,二代TKI达可替尼对21-L858R突变的IC50值更低,说明其对21-L858R抑制程度更强、更敏感。达可替尼为泛HER抑制剂,对EGFR、HER2、HER4等靶点均有抑制作用。 在21-L858R患者中,达可替尼是唯一PFS和OS均获益的EGFR-TKI,可明显改善预后,带来更长生存。ARCHER 1050研究显示,21-L858R突变患者使用达可替尼,mPFS优于其他TKI,最高达18.5个月。达可替尼在总人群、亚洲人群和中国人群21L858R患者中均有OS获益,总人群中mOS达32.5个月,较一代TKI延长9.3个月,降低死亡风险34%。荟萃分析再次证明在21-L858R突变患者中,达可替尼与其他EGFR-TKI相比,OS在数值上均有改善。在21-L858R突变患者中,A+T,T+C的PFS获益未能转化成OS获益,且3级以上不良事件增加。2020年第17届肺高共识推荐21-L858R突变mNSCLC一线治疗首选达可替尼。


讨论环节





        本环节由山东省立医院苏莉莉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屈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斯晓燕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健仰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学术交流——多学科交流篇

统计篇:生物统计在临床中的作用


讲者:代小秋副主任

        《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代小秋副主任在报告中指出: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破除论文“SCI至上”的观点。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代小秋主任介绍了期刊发展史和创刊背景,中国第一本杂志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但中国出版社发展相对较晚,而SCI所属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中国排名第一,在此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动国内期刊发展。2019年中华肿瘤杂志退稿率70%,由此可见论文写完不等于发表。随后,代小秋主任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从检验假设效能最高的Meta分析、RCT和队列研究等逐一阐述,详细介绍了研究设计阶段重要的环节——样本量、抽样方法等。假设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应该根据资料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后,最终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解释分析结果,得出医学科学研究的结论,即可把它写成医学论文的形式发表出去。最后代小秋主任希望大家可以为《中华肿瘤杂志》积极投稿。


手术篇:新辅助新进展

讲者:马千里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马千里教授分享了守得云开见月明——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最新进展。手术切除是早中期NSCLC患者额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高。15年NSCLC辅助治疗研究历史确立了化疗的围手术治疗方案地位。辅助化疗的疗效获益也存在两个问题:生存获益和获益人群有限。

        从最新指南看,2021 v1 NCCN指南首次推荐NSCLC术后靶向药物治疗。几项重大研究均证实了术后靶向治疗优于术后辅助化疗。EVAN研究是肺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主要终点是DFS(无病生存时间), 厄洛替尼组和化疗组的mDFS分别为42.4个月和21个月,达到显著统计学差异。同时与化疗相比,厄洛替尼显著降低了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ADJUVANT研究显示,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的患者中,术后辅助吉非替尼治疗改善了DFS,OS结果历史最高达到75.5个月。ADAURA研究和EVIDENCE研究也证实了TKI药物显著提高NSCLC患者的DFS,同时较化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TKI复发后治疗思考,接受后续治疗优于不接受后续治疗,接受后续靶向优于接受后续其他治疗。SELECT研究后续分析提示辅助TKI复发之后,仍可继续使用TKI进行治疗,ADJUVANT研究也证实这一观点。因此使用TKI复发后患者还是应首选TKI进行治疗。


科室篇:呼吸内镜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讲者:王星光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王星光教授在报告中从气管镜检查和气管镜介入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呼吸内镜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气管镜检查,主要包括刷检、活检、冷冻活检、肺泡灌洗、荧光支气管镜、TBLB、EBUS-GS- TBLB、导航技术等。TBLB的适应症是肺弥漫性病变和肺外周局限性病变,诊断因人而异,其精确制导、精准定位、精致判断、精细活检的呼吸介入新技术为肺结节的诊断开启了新时代。TBLB的超细镜(外径小于3mm)可发现常规支气管镜不能发现的病变。荧光支气管镜主要发现气管支气管粘膜侵犯的范围。随后王星光教授展示了几个典型病例。

        气管镜介入治疗包括高频电刀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支架置入术、光动力治疗等。高频电刀用于肉芽瘤、气管和支气管内良性或恶性肿瘤,气管支架在抢救患者时意义重大,光动力治疗可用于支气管中粘膜中重度不典型及原位癌,冷冻治疗可取出异物或进行活检。

        支气管镜在肺癌诊断、分期、治疗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镜下综合治疗在大气道梗堵管腔内病变有很好的治疗价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肺癌诊疗中,呼吸内镜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呼吸内镜是万万不能的。


大会总结

        大会主席支修益教授、杨哲教授、李峻岭教授在总结中表示,非常感谢本次会议的各位讲者和专家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还能继续推动中国肺癌科普教育工作,积极分享和解读肺癌领域诊断、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持续推动中国肺癌规范化治疗、精准治疗。希望通过MDT学习和讨论、总结,能够拓宽关注范围,共享资源,推动中国肺癌诊疗水平、科研等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