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满祥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灯塔烽云汇项目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自2017年开始已顺利召开12期,2021年7月11日,中国抗癌协会灯塔论坛烽云汇第13期在古都西安,曲江池畔成功举办。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癌临床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科学研究也产生浓厚兴趣,并希望通过data generation,进一步服务肺癌患者。
本次会议顺应时代潮流,以“文之有道”为主题,旨在“武”之上,将科研之“文”根植于肺癌领域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由经验产生数据,由数据产生证据,由证据进一步服务临床实践,从而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造福更多的肺癌患者。
大会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满祥教授担任主席,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肺癌领域专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文章发表注意事项三项内容及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科研经验进行分享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半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应颂敏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体会
科研基金申报是临床医生们的一大难题,肿瘤领域的基金申报竞争更为激烈,如何在众多标书中脱颖而出,博得评审专家青睐是每一位科研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应颂敏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从标书代码选择、题目、摘要、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各方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做了细致的解读与分析,提出基金申报“始于创新,成于基础,佐以表述”。
河南省肿瘤医院 高全力教授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如何通过科学思维,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合理科学假设亦是一大难点。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高全力教授以经典研究为例,介绍了自己如何挖掘出经典研究背后的问题,转化为创新点并投入到临床研究且落地实现的过程。指出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需要敢于从最权威的研究结果中寻找未解决的问题,可从中国特色疾病中寻找切入点,结合科室特色或个人专长开展研究。
下半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 Biology & Medicine编辑部 刘惠琴主任
文章发表技巧及要点分享
作为非英语母语使用者,中国临床医生投稿英文期刊也是困难重重。来自《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 Biology & Medicine编辑部的刘惠琴主任,通过介绍《中国肿瘤临床》杂志的创办历程与杂志接收的评审过程,向大家详细解读了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注意事项,并指出,SCI论文发表需要好的研究问题和科学的研究设计,同时要注意撰写规范,并且需要注重医学伦理和出版伦理。
山东省肿瘤医院 陈大卫教授
放射肿瘤科医生科研经验分享
作为放疗专业的后起之秀,山东省肿瘤医院的陈大卫教授分享探索胸部放疗克服免疫治疗抵抗的科研经验,介绍了在免疫治疗联合放疗的理论基础,临床探索和优化实践中进行的系列研究。这些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众多正面评价,充分展现青年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的思考。
主题发言之后,刘昀、任徽、刘秋芳和南岩东教授主持讨论环节,在场嘉宾对基金申请标书的注意事项、开展临床研究的医学伦理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刘昀教授(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任徽教授(左)
陕西省肿瘤医院 刘秋芳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南岩东教授
大会主席李满祥教授及与会专家对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给出高度评价。指出肺癌领域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依靠医学科研从本质上推动该疾病的诊疗,临床医生,特别是中青年医生做好临床工作并同时,培养科研素养十分必要。在场中青年医生表示获益匪浅,期待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并加强彼此合作,最终可以造福更多肺癌患者,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