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星期五)下午,2021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大会分会场——患者指南与科普宣讲 频道B顺利召开。分会场邀请国内多名妇瘤专家围绕妇科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应知的营养学知识展开宣教
首先由来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邹冬玲教授作开场致词。邹教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线上线下嘉宾参与此次大会并向观看会议的观众朋友们问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25健康中国愿景中都提出了全民健康中国。科普是先行工作,作为妇科肿瘤专家奉行政策方针,安排了此次科普讲座。本次会场主持人由邹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夏百荣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卢淮武教授共同担任。接下来欢迎各位教授陆续发言,讲座正式开始。
第一篇章 放化疗和PARP抑制剂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翔教授
妇科肿瘤放化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置
放化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至今仍在妇科肿瘤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放化疗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可控制在最低程度。合适的放疗技术、化疗方案、营养状态是防治妇科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基础。张翔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了不良反应的处理对策。同时,张教授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重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郑虹教授
PARP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装置
近年来PARP抑制剂是比较新的治疗卵巢癌的靶向药物,用于患者维持治疗和进展期治疗,有奥拉帕利和尼拉帕利两种药物。郑教授介绍了我国患病人群特点、正确服药方式、服药禁忌、与化疗药物的异同。PARP抑制剂不良反应多数轻微,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服药前三月,之后耐受良好。郑虹教授讲解了对应的处理方式,提醒患者注意随访,患者需要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尤其前三个月应积极针对症状治疗,努力实现长期足量服药,保证疗效。
第二篇章 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
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宁教授
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抗血管生成药物已为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在有益于环节患者病情的同时,患者和医生均不可忽略其来带的不良反应。防治抗血管生成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应贯穿治疗的始终。李教授详细地讲解了治疗前应注意的高危因素,治疗期间应进行严密监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而进行药物剂量调整甚至停药等措施。最后,李宁教授提出,未来对抗血管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可预期、可耐受、可预防、可逆转、可控制”。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李清丽教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免疫治疗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癌“记忆力”,给患者带来持久获益、长期生存,可用于多种肿瘤治疗。肿瘤的每种治疗方案都有特有的不良反应,而免疫治疗由于独特作用机制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谱,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较低,常见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在皮肤、 胃肠道、内分泌等。李教授指出,irAE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检测是关键。医生应当熟悉irAE毒性谱,注意预防,同时重视基线检查。irAE大多数轻微可控,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根据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级别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国内外指南对irAEs的管理提供了全面详尽的指导建议。
第三篇章 妇瘤患者的健康教育
《肿瘤药学》 编辑部副主任 龚倩教授
妇科肿瘤药物治疗面面观
龚倩教授从肿瘤药物角度讲解了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龚教授强调患者确定用药方案前,应明确诊断、了解面临的选择、明确治疗目标、对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心理准备、了解统计数据、学会阅读说明书并且保持与医师药师的联系,做到定期随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凌轶群教授
妇科肿瘤患者营养注意事项
凌教授首先给了一组数据肿瘤营养不良发生状况的数据。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0%~80%,其中,20%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早期即可出现营养不良;进展期,尤其是终末期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可以高达100%。妇科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这意味着营养治疗至关重要,应贯穿在整个肿瘤的治疗中。医师需帮助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当食物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时,要用口服补充营养制剂,纠正患者的饮食观念误区。凌教授建议患者应做好自我检测,检查饭量、体力、体重、水肿及腹泻等情况,如有情况应及时咨询营养医师,进行全面营养评估,以便发现营养不良及时进行营养干预。
会议总结
最后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卢淮武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卢教授认为本场科普讲座上各位教授的发言深入浅出,回应了日常工作中的患者沟通与科普问题,给予患者合理的临床意见,促进了医患相互理解,有利于未来临床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卢教授代表学术大会组织向各位嘉宾,线上线下的观众听友和全体工作人员,此次分会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