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星期六)下午,2021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大会分会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专场顺利召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周琦教授担任主席。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李隆玉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的张国楠院长、河北医大第四医院的康山教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李凌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蔡红兵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夏百荣教授担任主持人。分会场邀请国内多名妇瘤专家围绕宫颈癌的治疗及其前沿科研动态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建六教授
宫颈癌淋巴结切除存在问题
宫颈癌淋巴转移与预后密切相关,宫颈癌淋巴结有指征的系统切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王建六教授指出,特别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要有指征、规范化。近些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宫颈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有取代系统淋巴结切除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宫颈癌前哨淋巴结超分期是分子精准诊断的延伸,临床价值尚未定论,国内学者应高度重视。王教授讲解了宫颈癌治疗中的学术前沿问题,启发各位同道更多学术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隋龙教授
宫颈癌前病变治疗选择
隋教授首先介绍了哪些宫颈病变需要治疗,然后介绍了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一些手术视频展示了现在于传统治疗基础上的改进术式。隋教授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了宫颈癌前病变治疗方法选择的考量因素,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决策思维。最后隋教授总结,对于一个官顾病变患者,最佳宫顾锥切方案只有一个(种),而不应一个医生一种切法。未来应要求所有锥切病例,术者应在术前行阴道镜评估、确定手术方案。
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变迁与展望
刘教授介绍了宫颈癌手术的前世今生。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在宫颈癌手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不仅有利于推广,提高更多妇科医生的手术水平,而且有利于更多患者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然而最近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治疗孰优再次引发争议。刘教授总结,手术变迁启发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比起执着于某一术式,医生更应回归无瘤原则,一切以患者健康为重,以治愈疾病为目标前进。
北京协和医院 张福泉教授
局部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
张福泉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当前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中面临的难点。想要宫颈癌患者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张教授总结了一些治疗要点:1)宫颈癌放疗的关键在于治疗前的详细的影像学评估;2)对靶区的充分照射,根据癌肿体积调整放射剂量;3)将总治疗时间控制在2个月内;4)应用近距离治疗;5)放疗时同步化疗。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邹冬玲教授
ⅢC期宫颈癌治疗选择
邹冬玲教授介绍了近期学术界的一项发现,Ⅲc期预后好于Ⅲa和Ⅲb期。随后邹教授通过一系列指南、临床研究讲解了手术分期的重要性、治疗选择及未来探索方向。邹教授在学术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录制的机器人手术视频,为大家展示了宫颈癌Ⅲc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操作。
北京协和医院 吴鸣教授
复发性宫颈癌手术治疗
宫颈癌一旦复发其预后往往很差,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吴鸣教授在学术报告上总结了宫颈癌的复发因素、复发的部位、复发的症状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吴教授指出,有无盆腔外转移与预后(PFS和OS)有密切关系,手术范围尽量不包括提肛肌以下,否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后吴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些重建手术,盆腔廓清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不良预后因素及生存情况。作为此领域的领军人物,吴教授总结:1)盆腔廓清术已经可以使接近甚至超过50%的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2)治疗的井发症仍然相当高,但是死亡率却明显下降至不到5%;3)盆腔廓清术应该限制在少数有资质的医学中心进行;4)PET/CT对于术前评估最有价值;5)在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盆腔廊清术是复发宫颈癌患者有可能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治疗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刚教授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全身治疗进展
宫颈癌复发大致分为三大类,包括局部/区域复发、放疗后中心性复发和远处转移复发。复发宫颈癌提倡全身治疗,也包括三大类,分别为全身化疗和/或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和其他临床研究。陈刚教授对当前相关研究做了三点总结:1)复发性/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生存期较短,需要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2)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在宫颈癌二线治疗相较于原有方案较好的PFS和OS;3)大量免疫单药治疗,免疫联合放化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研究正在积极的开展中。
会议总结
蔡红兵教授作会议总结,宫颈癌未来治疗方向应以联合治疗为主,期待有新的学术突破。此次会议关于宫颈癌治疗的讨论不仅有益于改善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更有益于将我国宫颈癌诊治水平推向新的巅峰。最后蔡教授再次感谢各位参与演讲的各位教授,感谢到场嘉宾,感谢广大患者及家属对学科建设的支持,本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专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