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市抗癌协会联合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天津国际乳腺癌大会(JINBCS)于美丽的滨海之都天津正式开幕。JINBCS汇集多位国际、国内乳腺肿瘤领域专家,聚焦乳腺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特别亲临现场,为读者带来最新鲜的会议盛况。
开幕式
大会伊始,大会主席、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郝继辉教授为大会致辞。郝院长表示,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多年来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多方面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同时,不断致力于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此次JINBCS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建院一百六十周年之际,郝院长衷心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顾清主任代表天津市卫健委对所有来到天津的医生、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一直在肿瘤临床研究方面积极进取,尤其在乳腺肿瘤领域硕果累累,是教育部重点学科、王牌学科,为天津、全国乃至世界的抗癌事业贡献了大量人才和研究基础。百年传承再创新,乳腺诊治看天津,本次会议是积极响应国家与人民对健康事业的要求和期盼!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姚智教授表示,本次大会聚焦于临床研究、注重能够转化为临床实践应用的基础研究内容,十分值得期待。姚教授表示,感谢多年来全国各个兄弟院校对天津乳腺癌事业的支持和重视和天津乳腺领域所有专家的努力和耕耘!
随后,多位嘉宾共同将金粉洒向篆刻有“第一届天津国际乳腺癌大会”字样的大型匾额,第一届JINBCS正式开幕。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史业辉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师领航
“大师领航”板块的上半场由大会主席、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郝继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共同主持。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院士就中国女性乳腺癌早诊早治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纵向展示。郝院士表示,进入新世纪后,女性乳腺癌发病例数不断攀升且持续增长。通过回顾自1894年开始乳腺癌防治的百年进程,综合欧美国家和我国发病现状,郝院士指出,群体筛查与早期规范治疗相结合将能够使乳腺癌被治愈成为可能。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乳腺癌防控体系,早诊率及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美国。最后,郝院士细数了中国乳腺癌防控诊疗体系建设的探索,并表示了对未来中国乳腺癌事业的美好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从精准治疗的角度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进行了多角度阐释。邵教授指出,自上世纪末,乳腺癌已经进入了分类而治的分子分型时代且部分亚型已经找到有效的治疗靶点,然而,三阴性乳腺癌仍然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因其发病特点,邵教授所领导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其精准治疗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优化方案、推行精准化疗,独创复旦分型以更加精准施策。邵教授表示,目前复旦分型在临床上的探索已被推广并初见成效,后续,人工智能将助力临床发展,复旦分型也将持续优化,造福三阴性乳腺癌患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就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治疗进展进行了演讲。纵观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金教授指出,美观性和安全性的平衡是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恒久议题。随后,金教授列举了多项支持保乳手术的多项研究,介绍了美国保乳手术的数据并分析保乳手术率较低的原因。综合多部专家共识,金锋教授分别详细盘点了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内原位癌、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和争议热点。最后,从美观性和安全性出发,金教授还介绍了容积移位和容积替代的不同保乳整形术式和保乳手术相对禁忌证的相关内容。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付丽教授从病理科医生的角度分享了如何预测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的相关知识。首先,付教授以一组生动的图片引出病理学的概念,强调了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分子分型丰富度和多样性的重要性。随后,付教授以实际病例展示了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不同分子分型下的病理特点和诊断要素。最后,通过介绍浸润性小叶癌、黏液腺癌、化生的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特殊类型乳腺癌的病理诊断特点,付教授强调了病理学在乳腺癌诊断治疗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对未来乳腺癌病理发展充满希望。
“大咖论道”讨论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曹旭晨教授主持。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盛湲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红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郭晓静教授就本场内容进行了讨论。
下半场“大师领航”板块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运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佩芳教授联袂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从乳腺外科的角度详尽阐释了转移性乳腺癌区部治疗的现状与困境。吴教授指出,转移性乳腺癌在整个乳腺癌发病人群中占比不在少数,很多乳腺癌患者发病即已转移。而对于该类患者,治疗目的依次为控制症状、保持甚至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绝大多数治疗仍为姑息性或非治愈性治疗方案。不同研究的证据对立是当前转移性乳腺癌局部治疗的困境之一。多项回顾性研究提示,原发肿瘤局部区域治疗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但需要考虑肿瘤亚型的异质性。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体能状态、基础疾病、肿瘤分型和转移性肿瘤负荷,在多学科协作的背景下局部区域治疗的价值有限,但不失为一种选择。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从早期乳腺癌角度展示了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的多项前沿进展。首先,张教授对我国自古代以来乳腺癌诊治历史进行了梳理,随后将2021 ASCO关于乳腺癌筛查与局部治疗、免疫治疗等相关的前沿新颖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在介绍2021 ASCO关于乳腺癌筛查与局部治疗相关内容时,张教授表示,普通的亚甲蓝示踪法无法满足乳腺癌治疗的精准性,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更准确的腋窝评估及更少的干预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值得推广。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佟仲生教授则从晚期乳腺癌角度介绍了此次ASCO年会中的6项研究。通过对PALOMA-3研究、MONALEESA-3研究、DAWNA-1研究的更新内容分析,佟教授指出了CDK4/6抑制剂在HR+/HER2-晚期乳腺癌中的地位仍然坚固。随后,佟教授了Sysucc-002研究、FUTURE-C PLUS研究等,探讨了三阳性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联合方案的选择、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优化的选择和卡巴他赛用于HER2-晚期乳腺癌化疗的选择等争议性问题。
“巅峰对话”的讨论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顾林教授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曼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孙正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丽教授分别分享了各自所在医院的多学科诊疗(MDT)运行模式,并就MDT的发展前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高屋建瓴
下午大会的主题为“高屋建瓴”,上半场会议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宋振川教授共同主持。
俄罗斯N.N.Petrov国家肿瘤研究院生殖系统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乳腺癌肿瘤协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V.F.Semiglazov教授发表了题为“Immunology and immun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的报告演说,就乳腺癌的免疫诊断问题分享了许多研究心得。以一张病理免疫组化图片为开场,V.F.Semiglazov教授讲述了乳腺癌免疫诊断的历史发展,他指出,女性乳腺癌的肿瘤免疫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他列举了CD3+、CD4+、CD8+等免疫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中的不同表达率和指导作用,介绍了多项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FOXP3分子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统一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角色不同。
演讲过后的讨论环节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波教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忱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晶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丽娜教授以Semiglazov教授的免疫治疗内容为引子,就新辅助、辅助阶段的免疫治疗以及对免疫治疗的认识过程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就肿瘤精准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分享。他指出,20世纪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等的兴起促进了精准医疗的发展,21世纪,肿瘤的治疗策略已经从“寻找与破坏”向“靶向和控制”转变。乳腺癌精准治疗起源于内分泌治疗的产生,发展于非小细胞肺癌中吉非替尼的应用,截至今日,分类治疗的乳腺癌已成为肿瘤精准药物治疗的典范。最后,通过举例乳腺癌领域对HER2分子地位、PI3K通路等认识的进程和多项亚洲乳腺癌人群研究实例,马教授指出了在世界临床生物标记物和基于国情的考量选取对乳腺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讨论环节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海波教授主持,江苏省人民医院查小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汪旭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敏教授分别就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精准诊断和实验设计的内容及循证医学与精准治疗结合经验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曹旭晨教授发表了题为“乳腺癌分子分型背景下预后精准评估与治疗策略优化”的演说报告。曹教授介绍了从根据淋巴结状态到根据分子分型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发展过程,引出“乳腺癌分子分型是否能够取代淋巴结状态”的争议问题。通过列举多项有关前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分子分型相关性的研究,曹教授指出,分子分型并不能完全替代淋巴结状态的预后评估作用。曹教授强调,为能够更好地评估各个类型乳腺癌预后,分子分型再分组的方式将是更好的优化手段,目前已有研究在进行相关尝试,乳腺癌治疗已经进入了以基因检测为基石的后分子分型时代。
讨论环节由河南省人民医院刘慧教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晶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黄清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贾勇圣教授分别就临床实践中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实际预后状态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论证和讨论。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陈策实教授从基础医学角度分享了乳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通过介绍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研发的乳腺癌新药、不同种类的HER2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机制,陈教授指出,未来乳腺癌新药的发展趋势是基于更多生物标志物及其组合而进行的精准分子分型和患者选择,同时提倡少量患者的新型临床试验和跨瘤种的异病同治与老药新用。最后,陈教授介绍了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中,米非司酮、二甲双胍、光辉霉素等老药新用的研究发现,指出了乳腺癌未来新药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讨论环节由湖北省肿瘤医院吴新红教授主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张景华教授、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爱平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敬岩教授共同就基础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情况交流了各自的心得和经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频教授主持了另一场讨论,福建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艳教授分别从临床医生角度就中国原研药物研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见解独到。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在线上就精准免疫的新实践内容进行高端视角的阐释。通过对中外肿瘤发病数据的对比和梳理,于院士指出,肿瘤仍是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早期筛查对于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从“种子和土壤”学说讲起,于院士梳理了多年来科学家为攻克肿瘤而做出的努力,强调了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两类靶点对于攻克肿瘤思考的重要性,而肿瘤异质性是目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纵观来路,肿瘤治疗模式已从循证医学发展为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直至今日,智慧医学已悄然而至,通过临床证据、临床经验、患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临床肿瘤医生应做到考虑精准个体化治疗,联合治疗将是肿瘤治疗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讨论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袁智勇教授主持,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苏乌云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尤金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常新忠教授就外科治疗清扫淋巴结是否会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第一届 天津共识(早诊早治)
本次大会最后一个环节是有关乳腺癌早诊早治的第一届天津共识会议,由史业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共同主持。
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优秀医生组成的“天肿专家团”、由来自全国的乳腺肿瘤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团”共同就乳腺癌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方案选择、早期乳腺筛查等多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投票并讨论。由乳腺肿瘤领域多位专家前辈组成的顾问团就各个投票结果和现场观点进行点评和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识还号召了在场参会的所有观众进行投票,场面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在轻松的投票、辩论形式中,将乳腺肿瘤业界关心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