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篇】体检报告怎么看?

2019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健康体检重要异常结果管理专家共识(试行版)》,指出体检异常结果包括临床危急值、重大疾病及其线索、急慢性病变以及需要动态观察的异常检查结果。根据危急程度及干预策略,将其分为A类和B类。

A类:需要立即进行临床干预,否则将危机生命或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异常结果。这类异常情况在体检中发现时,应立刻告知受检者并通知家属,协助转诊。

B类:需要临床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或)需要医学治疗的重要异常结果。该类型异常结果是防癌体检中更长见的情况。按照体检基本项目分别阐述如下。

体格检查中:任何物理检查,主要包括乳腺触诊、甲状腺触诊、直肠指检、浅表淋巴结以及妇科双合诊中发现的可疑恶性病变,常表现为肿块、阴道异常流血、经久不愈的溃疡等。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中发现幼稚细胞或白细胞分类严重异常;尿常规中潜血、尿蛋白3+(首次),尿红细胞满视野(首次);便常规中潜血阳性。

(2)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鳞状上皮细胞异常、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等。

(3) 肿瘤标记物:AFP>400ng/ml,PSA>10ng/ml或fPSA/PSA<0.15,CA125>95U/Ml,其他常用的肿瘤标记物≥参考标准2倍以上。

影像学检查: 超声、X线检查中发现的任何器官的可疑恶性病变,常表现为占位、异常积液等。

体检报告中提示的异常结果,受检者务必重视,应按照总结意见进行进一步检查、短期内复查或定期随访,从而达到早期发现癌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