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就能检测癌症”这种说法已经被多次辟谣,这个“测”不是“检测”而是“监测”。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尚没有某一项万能的肿瘤标记物。事情起源于几年前一位清华教授罗永章教授的研究“一滴血可测癌症”,很快在网络上发酵,但接着又有了辟谣文章,这个“测”,不是“检测”,而是“监测”。其实,作为该项技术的发明人,罗永章教授早在2013年就曾解释,“一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人热休克蛋白90a(Hsp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以持续地监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未发现真正完美理想的肿瘤标记物。通俗地讲,理想的肿瘤标记物指的是:特异性强,只要出现异常升高就是肿瘤;只有肿瘤病人有,正常人或者患炎症等其他疾病的人没有;不能“误诊”,没有肿瘤的正常人不能被误判为患肿瘤;敏感性高,只要病人患肿瘤,就会出现异常升高;不能“漏诊”,已经患肿瘤的人表现一定要高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