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癌症负担巨大。虽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癌症依然是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2015年,癌症在中国夺去了近240万人的生命。
数据来自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5
癌症在其显现之前会潜伏数年。因此,也许它的增长趋势只会持续未来几十年。但是,在根据癌种和危险因素细分这些统计数据后,癌症流行趋势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国家癌症中心和深圳疾控中心的联合研究小组对来自我国国家死亡率调查,肿瘤登记处和在线数据库等多个来源的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答案。
谈到进行这项研究的起因,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能够为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梳理在癌症防控领域中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哪些因素是重要的,哪些工作是需要进行的。”该研究发表于开放获取期刊《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研究小组对22个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进行了详尽研究后发现,从2000年至2011年,总体癌症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发病率的增加。另外,肝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广泛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此外,也和食品保鲜做法和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有关。
1990年至2015年,癌症死亡率数据反映了发病率数据。其中大肠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的死亡率上升,但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死亡率下降。尽管这些上消化道癌的负担较过去已大大减轻,但当前负担仍然沉重。
根据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排序,在1990年至2017年之间,肺癌名列所有癌种之首。肝癌和胃癌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位。
不幸的是,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病例和死亡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根据自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我国45%的癌症死亡归因于可被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因素,临床因素或环境因素。例如,2014年,23.8%的男性癌症死亡病例和4.8%的女性癌症死亡病例归因于吸烟。1990年至2017年,吸烟导致的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150%以上。我国目前消费了全世界约40%的烟草,如果这个习惯不改变,未来我国癌症形势可能会很严峻。
除了吸烟,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和大量饮酒也是导致癌症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糖尿病,肥胖和传染病是突出的临床危险因素;空气污染以及职业性接触烟尘,石棉和二氧化硅等致癌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
但在这看似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看到了一点光明。技术的进步,加上良好的医疗保健和保险政策以及人们日益加强的防癌意识,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2003年至2015年的癌症存活率得到改善。
预防仍然胜于治疗。正如陈万青教授所言:“将所有这些关键信息放在一起后可以看到,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一级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研究成果强调了政府,公共卫生组织和人民群众,三者应当携手努力减少我国癌症负担。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如“健康中国2030”等相关健康政策提供参考。”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成功实施基于此类研究的政策,也许有助于减轻全世界的癌症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