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乳腺癌营养相关因素

近4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营养因素“功不可没”。

01脂肪和脂肪酸、肥胖

学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脂肪摄入量与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正相关。

但是,在这一发现的初期,多个类似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并未取得一致。基于这种研究概况,学者们开始探索不同类型脂肪酸对乳腺癌的影响,发现饱和脂肪酸摄入越多,乳腺癌发病率似乎越高,橄榄油(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越多,乳腺癌的发病率就越低,并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25%左右。

不过,仍有研究结果提示,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乳腺癌并无相关性。

尽管目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结论尚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不同类型脂肪酸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远远大于总的脂肪摄入量的影响。

基本上达成共识的是肥胖是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只是全身肥胖、腹型肥胖对绝经前、后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影响不一样。

临床上评判腹型肥胖用腰臀围比反映,而体质指数则用于评判全身肥胖。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体质指数与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局部肥胖对乳腺癌的风险影响较大,多数研究证实,腰臀围比与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呈正相关。

其中的机制考虑可能与增加雌二醇的水平以及抑制性激素结合蛋白的浓度有关。绝经后的肥胖女性芳香化酶的活性高于体型正常的女性,绝经后女性的体重越重,雌二醇的水平越高。机体肥胖还与雌二醇的活性呈正相关,游离状态的雌二醇增多,生物活性增高,促乳腺癌发生。

02蔬菜、水果、膳食纤维

尽管蔬菜、水果被认为是最健康的食物之一,被多数的流行病学研究肯定其预防多种肿瘤起积极作用。

然而,针对其与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的流行病学现有研究中,均未发现蔬菜与水果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任何相关性。

甚至学者们将研究范围缩小到膳食纤维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仍未发现膳食纤维与乳腺癌有任何相关性,无论是可溶性膳食纤维还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均与乳腺癌的发生无相关性。


03嗜酒致叶酸缺乏

业内学者基本上一致认同,摄入酒精与乳腺癌的发病呈正相关,无论是绝经前、后的女性。

每日摄入乙醇超过45g的女性其乳腺癌风险接近50%,每日摄入乙醇量增加10g,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9%。其中具体机制未明确,可能与以下有关:

乙醇增加女性血液循环中雌激素水平,无论在绝经前还是绝经后;

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本身是一种致癌物,促进肿瘤的发生;

乙醇的过量摄入会影响叶酸的代谢,并导致叶酸缺乏。叶酸缺乏会引起染色体断裂,促肿瘤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叶酸的补充对长期摄入乙醇的人群有预防乳腺癌发生的作用。

04关于“豆浆的传说”

异黄酮类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被人们称为植物性雌激素(其实其本身并不是激素),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还有紫花苜蓿类植物中。

异黄酮类在肠道中被肠道菌群分解为活性物质肠内酯而发挥作用,其作用依赖于机体肠道中完好的肠道菌群,抗生素的使用会降低两者转化为活性物质的效率。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具有弱雌激素作用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的结构相似,但是,其具有雌激素及抗雌激素的作用 ----- 也能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其与内源性雌激素竞争雌激素受体,以低亲和力与之结合,而发挥弱的雌激素样效应,起到模拟、干扰、双向调节内分泌水平的理化作用。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减少内源性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雌二醇对肿瘤细胞的促分裂作用。植物雌激素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还包括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抗血管新生、诱导癌细胞凋亡、抗氧化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多数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并不支持植物雌激素与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的推断,即植物雌激素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推测,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摄取植物雌激素的影响是不一样,甚至认为青春期前摄取植物雌激素的获益高于成年以后。植物雌激素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流行病研究结果也不一致。

推论长期大量摄取豆浆(植物雌激素)增加乳腺癌发生危险性,或者长期大量摄入植物雌激素可以预防乳腺癌均为时过早,尚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转自:肿瘤代谢营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