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 |【活动回顾】“免疫联盟”中国妇科肿瘤MDT巅峰对话2021第二场成功举办

2021年01月29日15:00-17:00,中国妇科肿瘤MDT巅峰对话2021(第二场)线上讨论成功召开。本场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郑敏教授、武汉协和医院的李贵玲教授和江西省肿瘤医院的杨心凤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三位教授率领各自医院的妇科肿瘤MDT团队展开巅峰连线。会上,三方专家共同探讨了宫颈癌免疫治疗相关的热点问题,并通过互相MDT的真实病例进行讨论。(注:文章中专家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会议回顾

01第一篇章

第一篇章由郑敏教授、李贵玲教授与杨心凤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三位教授简短致开场辞后,分别对各自所带领的专家团队进行了介绍。接着,由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徐沁教授带来了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化疗后时代治疗选择”的专题分享。

柳暗花明又一村——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化疗后时代治疗选择

徐沁教授分别从宫颈癌治疗现状、宫颈癌化疗后治疗进展和临床研究介绍三个方面介绍了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化疗后时代治疗选择。

* 宫颈癌治疗现状

宫颈癌目前的热点、难点与争议问题是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令人堪忧。徐教授指出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宫颈癌前病变能够被早期发现及治疗。早期宫颈癌可以通过手术治愈,而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法有限。使用基于顺铂的化疗方案是晚期宫颈癌一线治疗中最常用的选择。该患者人群的中位总生存期仅勉强超过1年,同时短期反应和生活质量迅速恶化,5年生存率仅16.9%。

* 宫颈癌化疗后治疗新进展

近些年来,免疫治疗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化疗后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徐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免疫治疗的机制、PD-L1的CPS评分标准及TMB的相关概念。然后,通过对KEYNOTE-028、CHECKMATE-358、Gls-010、GOG-3023等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徐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用于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此外,她重点介绍了ESMO中一项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最大的临床研究:单药抗PD-1 Balstilimab或联合CTLA-4 Zalifrelimab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晚期/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治疗中,单药Bal和Bal/Zal联合治疗均有效,且耐受性良好。她强调鉴于对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有限,单药Bal和Bal/Zal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 临床研究介绍

最后,徐教授介绍了她本人在研的一项临床研究: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复发性宫颈癌。徐教授介绍了该临床研究的设计,疗效分析,安全性评价等。基于她们的中期分析,徐教授指出: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在治疗晚期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的ORR和DCR分别为70.6%,100%,mPFS尚未达到。安全性良好且可控,安罗替尼能够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因而与免疫类药物的联用可获得较好疗效也是情理之中。根据目前的数据,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在晚期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体现了较为明确的临床获益。该研究数据也是作为首项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结果亮相ESMO。

02第二篇章

第二篇章由郑敏教授、李贵玲教授和杨心凤教授共同主持,三支MDT团队分享并讨论了三例复发宫颈癌接受免疫治疗的病例。

* 复发宫颈癌病例分享与讨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瘤科的刘国臣教授分享了一例复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MDT病例。患者34岁,宫颈小细胞癌IIA1期,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提示小细胞癌,<1/2肌层浸润,LVSI+,阴道切缘-,淋巴结-。术后行EP方案化疗6疗程。其中,后3疗程联合贝伐单抗。结束治疗后1个月复查CT即提示膀胱壁、膀胱后方及直肠前方多发复发病灶,较大22*30mm。行贝伐单抗联合PD-1、拓泊替康+顺铂+PD-1方案分别治疗2疗程后疾病仍继续进展,更换为白蛋白紫杉醇+安罗替尼+PD-1治疗6程,疗效评估为PR,目前仍在治疗中。

* 晚期宫颈癌免疫联合治疗病例(武汉协和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的杨勤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宫颈癌免疫联合治疗病例。患者32岁,诊断为宫颈鳞癌IVB期(左锁骨上淋巴结),肾功能不全,行盆腔及延伸野放疗+组织间插值放疗。放疗后疗效评价为PR,肾功能基本恢复。经MDT讨论后继续予紫杉醇脂质体+PD-1治疗4疗程,肿块继续缩小。后患者中断治疗4个月,再次复查发现疾病再次进展。替吉奥+阿帕替尼+PD-1治疗4周期后予阿帕替尼+PD-1维持至今,疗效评价为PR。

* 宫颈癌免疫靶向治疗病例(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医院的郑子雯教授分享了一例宫颈癌免疫靶向治疗病例。患者48岁,诊断为宫颈鳞癌IIB期,行根治性放化疗+巩固化疗。治疗结束后两月发现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低分化鳞癌,术后未行后续治疗。间隔6个月后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再次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予顺铂+5-Fu化疗4疗程。间隔9个月后再次出现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腹股沟淋巴结引流区放疗。综合治疗6个月后出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予以PD-1+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后疗效达PR,后因SCC略升高,考虑SD/PD,更改为白蛋白紫杉醇+顺铂+贝伐单抗化疗4程,目前病情稳定,门诊定期随访。

三方MDT团队对这三个病例展开深入探讨,认为这三个病例都非常好的体现了免疫治疗在晚期或转移性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大家一致认为晚期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生存获益是最终目的。传统治疗方式对于转移、复发或晚期宫颈癌效果有限,联合治疗是今后主要研究及治疗方向。同时,建议该类患者完善基因检测,对于MSH-H、DMMR者可用免疫治疗,非MSH-H、DMMR者可以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毒副反应基本可耐受,未来能为宫颈癌的治疗带来希望

03会议总结

郑敏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郑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免疫治疗对于部分医生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了解还不够细致。本次活动通过讲座和病例讨论,是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大家都受益很多,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尽管免疫治疗有不错的疗效,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患者仍有可能会出现免疫相关的副反应,如何去很好应对这些副反应,把用药风险降到最低,保证患者的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