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淋巴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指南

引用格式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国淋巴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指南[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2):213-216.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01109-00971.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通信作者: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21, Email: syuankai@cicams.ac.cn


【摘要】

淋巴瘤病理分型和临床表现复杂、疑难病例多,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协作。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可以减少淋巴瘤患者误诊误治、缩短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为了促进中国淋巴瘤MDT模式的健康发展和淋巴瘤诊断治疗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共同组织全国专家制订了《中国淋巴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指南》。

【主题词】

淋巴瘤;多学科诊疗;规范

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9304015);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I2M-1-001)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01109-00971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是指由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讨论,为患者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的一种广为推崇的诊疗模式。MDT可以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的协作和优势整合,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师、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误治,缩短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淋巴瘤是病理分型和临床表现极其复杂、疑难病例较多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淋巴瘤的病理和其他诊断技术进展迅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成为淋巴瘤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淋巴瘤治疗的新选择;放射治疗越来越精准。淋巴瘤诊断、分期、治疗方式和疗效判断等变得越来越精细,对诊疗规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MDT可以促进病理科、影像诊断科、肿瘤内科或血液科、放射治疗科、外科等多个专科之间的充分交流、深入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提高诊疗水平,促进淋巴瘤个体化和规范化治疗。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一直延续至今,不断发展成熟,积累了经验。为了促进我国淋巴瘤MDT模式的健康发展和淋巴瘤诊断治疗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共同组织全国专家制订《中国淋巴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指南》,供同道参考。

一、建立淋巴瘤MDT的必要条件

      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3/10万人,新发病例约为9万人。淋巴瘤在我国属于发病率较低、患者数量相对较少的恶性肿瘤,但是病理分型复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颁布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分为170多个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5年颁布了《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了《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案选择差异很大,专业的淋巴瘤MDT团队会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疑难病例。淋巴瘤MDT团队需要以下必要的条件。

      1. 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淋巴瘤患者群体:一定的淋巴瘤患者数量是开展专业化诊断和治疗的前提。对于淋巴瘤患者数量较少的医院,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参与具有淋巴瘤MDT能力的诊疗团队的会诊讨论。

      2. 具有从事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团队:淋巴瘤的核心诊疗团队包括病理科、影像诊断科、肿瘤内科或血液科、放射治疗科。MDT团队的成员,应以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为主,各专业组成员至少需要2~3名。

      3. 至少在1~2个专业组中拥有在院内、地区或全国有知名度或权威性的专家:MDT团队是一个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的组织,其组建、维系和发展都需要具有专业影响力和协调能力的领导者。

二、淋巴瘤MDT平台建设

(一)专业科室组成

      淋巴瘤MDT由肿瘤内科或血液科发起并牵头组织实施,MDT团队的专业科室应包括肿瘤内科或血液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和外科,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邀请分子诊断、流式细胞检测分析的专业人员以及承担淋巴瘤临床试验项目的人员参加。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淋巴瘤的病理分型繁多复杂,病理诊断困难和有争议的病例是淋巴瘤MDT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参加淋巴瘤MDT的病理科医师应该具有淋巴瘤病理诊断的专长和经验。准确判断治疗前的病变范围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非常重要。目前,PET-CT在淋巴瘤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参加淋巴瘤MDT的影像诊断科医师,应该具有PET-CT影像诊断的专长和经验。手术虽然不是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也时常需要外科医师介入。例如需要进行肿瘤组织切除以明确病理诊断,或胃肠道淋巴瘤出现穿孔、梗阻和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要外科介入。由于二代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等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淋巴瘤的分子分型与病理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邀请分子病理诊断的医师参加MDT团队。另外,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辅助性作用,有条件的医院也应该邀请具有流式细胞检测分析技术的专业人员参加。

(二)成员组成和职责要求

      MDT团队成员包括首席专家、团队助理和会诊讨论专家,对不同团队成员的职责应有明确分工。

      1. MDT首席专家:应符合的标准:

      (1)本单位同行认可的淋巴瘤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权威专家;

      (2)具有一定的行政组织及协调能力;

      (3)建议设首席专家1~3名,分别由主要临床科室专家担任。

      主要职责包括:

      (1)建立、更新MDT团队;

      (2)出席MDT会诊讨论会;

      (3)组织MDT的开展、会诊讨论,并形成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案;

      (4)定期组织制订和修订淋巴瘤MDT诊疗规范;

      (5)对淋巴瘤MDT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实施构想和发展规划;

      (6)对淋巴瘤MDT重大伦理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7)组织MDT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8)争取MDT所需的相关资源。

      2. MDT团队助理:应符合的标准:一般由首席专家科室指定,可分别由所在临床科室的住院总医师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可以2~4人,轮值周期为至少半年至1年。

      主要职责包括:

      (1)负责MDT会诊讨论病例的收集汇总;

      (2)负责MDT会诊讨论病例资料完整性的初步审核;

      (3)负责MDT团队各学科专家的协调和组织衔接工作,发布MDT会诊讨论通知;

      (4)负责MDT会诊讨论结果的记录,并向患者和家属转达会诊意见,递交会诊记录;

      (5)负责会诊讨论文件的备份存档;

      (6)负责MDT会诊讨论病例的定期随诊和总结;

      (7)负责准备必要的MDT会议相关设施。

      3. MDT会诊讨论专家:应符合的标准:

      (1)正(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

      (2)具有淋巴瘤诊疗的专长和经验,掌握淋巴瘤诊疗规范和最新进展;

      (3)具备团队精神,尊重同行发言,善于合作和学习。出具会诊记录的医师中,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比例应≥80%。

      主要职责包括:

      (1)提交淋巴瘤MDT会诊讨论病例;

      (2)准时参加MDT会诊讨论,对诊疗方案提出分析和建议;

      (3)对跨专业的诊疗流程给予必要的协助;

      (4)指导MDT诊疗意见的实施和患者随访、总结;

      (5)参与制订和修订淋巴瘤MDT诊疗规范;

      (6)参与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4. MDT团队协作和文化:每位MDT成员在MDT中均有明确的角色和职责,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三)MDT必要的设施

      1. 会议场地:会议场地应相对固定。会议场地应该是安静、独立的空间,座位布局便于病例的展示和会诊讨论,并为每一位参加MDT的成员提供座位。

      2. 设备要求:举行MDT的会议场地应配置可连接医院内网的电脑设备和高清投影设备,以便调取和播放患者的影像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历等资料。建议配备可录入、打印和存放MDT会诊讨论意见的电脑、打印机和文件柜。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远程会诊设备,以便于开展院际MDT会诊讨论。

(四)相关制度建设

      1. MDT会诊讨论病例的要求和申请:进行MDT会诊讨论的病例,应存在需要多专业医师参与讨论的诊疗问题,例如患者的病理诊断与临床特征不符、需要化放疗的综合治疗、对病变范围和疗效评价存在疑问、治疗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等。住院患者应先经科室查房讨论,再决定是否提出MDT会诊讨论申请。门诊患者应由具有淋巴瘤诊疗经验的主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师提出MDT会诊讨论申请。参加MDT会诊讨论的病例应在MDT会诊讨论前完成相关辅助检查,病历资料完整,会诊目的明确。主诊医师需在MDT会诊讨论前提交申请,并提交完整病例资料。对于需要收费的MDT会诊讨论,应经患者知情同意。

      2. MDT会诊讨论的收费:建议MDT会诊讨论有收费和不收费两种形式。如果会诊讨论是以患者的诊疗决策为目的,患者对收费知情同意,且医院设立了淋巴瘤多学科综合会诊缴费项目,则按规定收费。如果MDT会诊讨论是以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为目的,则不收费。

      3. MDT会诊讨论记录:应建立专用的淋巴瘤多学科综合会诊讨论记录。MDT会诊讨论记录需规范填写具体时间、地点、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姓名和职称等基本信息。提出MDT申请的主管医师需要系统介绍并展示MDT病例资料,病例信息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或门诊就诊号等)、主诉、简要现病史、既往及合并疾病史、病理诊断(包括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分期、重要的异常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既往治疗方案及疗效等,明确提出本次MDT会诊讨论的问题要点和目的。参与MDT会诊讨论的专家根据患者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既往治疗的疗效和耐受性,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团队助理应完整记录MDT会诊讨论形成的诊疗意见和方案,会诊讨论记录需要所有参加成员签字。MDT会诊讨论记录应打印成一式两份,一份交予患者,另一份存档在患者病历中,并保存在医院病案室。

三、MDT质量保证和可持续发展

      1. MDT会诊讨论应固定时间、固定成员:应根据医院淋巴瘤患者的收治数量,定期开展MDT会诊讨论,最好每1~2周进行1次。应固定MDT团队成员,每个学科至少应有2名以上人员参加MDT团队,并确保每次MDT会诊讨论时至少有1名各个专科的人员参加。MDT团队成员的出席情况需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考评。每次会诊讨论的病例数量最好不超过10例。经过MDT会诊讨论的病例应该具有明确的会诊意见,由相关科室实施。

      2. MDT会诊讨论病例的登记和总结:应对MDT会诊讨论的病例建立档案,对患者后续的治疗、转归和结局等进行随诊和分析。定期总结MDT会诊讨论决议的执行情况、MDT对原有诊疗模式的改进作用以及MDT对不同专业科室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影响。

      3. 通过MDT开展学术交流和多学科协作研究:反复深入、多学科参与的病例会诊讨论,不仅能促进MDT团队成员对本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也必然会加深对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了解。在MDT平台的基础上,有助于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和学术交流,进而促进MDT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专家组顾问

孙燕(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专家组组长

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执笔人

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秦   燕(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冯晓莉(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

宋永文(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刘   瑛(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PET-CT中心)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白   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

曹军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岑   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崔   杰(甘肃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冯继锋(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冯晓莉(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

高玉环(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

顾康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韩晓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

何小慧(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胡建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

黄慧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

姜文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

李小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李   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李玉富(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

刘   瑛(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PET-CT中心)

秦   燕(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沈丽达(云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双跃荣(江西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宋永平(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

宋永文(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苏丽萍(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

王华庆(南开大学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王   欣(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

杨海燕(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杨顺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张会来(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张明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张利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张清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周   辉(湖南省肿瘤医院淋巴瘤血液内科)

邹立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

学术秘书(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陈海珠、冯宇、黄莉玲、陶云霞、钟巧凤、周钰(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转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