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树立“三早”理念 主动预防干预

2021年2月2日《天津日报》

每年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

今年的主题是

“关爱患者,共同抗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表示,近几年,我国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对抗癌症越来越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不仅要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努力,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更要有家庭、社区、民间组织对癌症及其患者的关注与关爱,也要有社会各界力量走进防癌抗癌事业,让公众了解肿瘤的预防知识,拥有早发现、早诊断、早规范化治疗的“三早”理念,实现积极主动地预防和干预癌症,才能真正改善防控现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癌症防治认识误区多

正确面对走出轻视和恐惧

当前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和早诊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与人们对肿瘤防治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关。临床中,两种对待肿瘤的常见态度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是“轻视肿瘤”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自信抑或讳疾忌医,觉得像肿瘤这种疾病不会“招惹”自己,从而忽视身体的异常信号,拒绝必要的筛查和体检,导致对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如果不幸罹患早期表现隐匿的肿瘤则更难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高危因素,定期进行预防咨询,每年进行个体化防癌体检等,都是癌症得以积极防控、提高早诊率的有效途径;

二是“恐惧肿瘤”

当发现患上肿瘤,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程度远远超过身体遭受的创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郝继辉说,把肿瘤说成慢性病并不是医生对患者的心理安慰。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肿瘤列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行列,但普通民众并不了解,还是会把所有肿瘤疾病看得十分“可怕”。实际上,随着医学的进步,依靠科学规范的治疗,相当多的肿瘤患者也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普通慢性病患者那样,重回工作岗位,实现正常生活。把肿瘤当作慢性病来治疗,是患者科学面对自身情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第一步。

良好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三成癌症可防  三成能早发现

“至少有3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还有30%的癌症是能够做到早期发现的。”郝继辉说。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肿瘤最重要的环节。

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的改变已成为癌症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均衡饮食、经常运动、保证正常体重和远离烟酒,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防癌常识,可减少40%的癌症发生。

比如戒烟或拒绝二手烟,有助于降低肺癌发病风险;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能够预防大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注射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减少肝癌的发生率,宫颈癌疫苗则是目前唯一的肿瘤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

▲定期防癌体检可以实现很多肿瘤的早期发现

体检中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CT、肛门指检、宫颈巴氏涂片、乳腺钼靶摄片、内镜等都是常用的肿瘤筛查方法,可以帮助早期发现乳腺癌、宫颈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

“对部分相对隐匿、难以做到早期发现的恶性肿瘤,尽早掌握高危因素,加强针对性的筛查,也能做到早期发现。”郝继辉说。

比如素有“癌中之王”称号的胰腺癌,也有相对固定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长期大量饮酒或吸烟、常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都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排查胰腺癌发病风险。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胃肠、肝胆疾病患者,也要考虑查一查胰腺。如果渐渐出现消瘦、黄疸、严重腰背部疼痛乏力等症状,就更要警惕胰腺癌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