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 | 石汉平教授:肿瘤营养研究获得巨大进步

营养不良是肿瘤的重要发生、发展因素,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它严重削弱了抗肿瘤治疗效果、增加了并发症、升高了死亡率、降低了生存率、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多了医疗费用,其影响贯穿整个肿瘤病程,是肿瘤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主要负性因素。尽管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关于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而且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人群分布特征也缺乏大样本调查,营养不良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了解、没有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索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规律,石汉平教授带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发起了中国常见肿瘤营养状况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研究(The Investigation on Nutrition Status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Common Cancers , INSCOC),分析我国常见16种肿瘤(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白血病、膀胱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鼻咽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恶性淋巴瘤、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营养治疗状况,同时探讨营养状况对肿瘤患者近期及1-5年生存的影响;截止2020年10月30号,一共调查51452例中国住院肿瘤患者,随访3万余人次,100余家三甲医院参与了该研究。

该项目阶段性分析发现26.1%的患者重度营养不良,32.1%的患者中度营养不良,22.2%的患者轻度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总发生率为80%,其中,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8%,只有19.6%的患者营养良好。胰腺癌患者营养不良最重,乳腺癌患者营养不良最轻。消化道肿瘤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及结直肠癌是营养不良最严重的5种肿瘤。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存在显著的人口学特征:进展期肿瘤、70岁以上老人、农民、小学及以下低教育水平患者营养状况最差,是营养不良的高风险人群。此外,在某些肿瘤类型中,不同医疗保险类型、职业、居住地、民族的患者营养状况也有显著差异。男性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女性。本研究还发现,手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无一例外地加重了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提示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必须实施营养治疗。营养不良越重,患者临床结局越差,医疗费用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

实际情况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而临床营养治疗率低。我国三等甲级医院住院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治疗率仅仅为34%,在重度营养不良组患者中,无营养治疗率仍然高达55%。而没有营养不良的患者中,却有21%实施了营养治疗。在获得营养治疗的患者中,肠外营养占47%,肠内营养占29%,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占24%;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率为1:1.6,两者比例倒置,显著不合理。

该项关于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揭示了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而临床营养治疗率低,而且不合理的现状;发现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与其年龄、性别、TNM分期、治疗状况、行政区域、医疗保险、受教育水平、职业及民族等因素有关,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农民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老年患者及进展期的患者是营养治疗的重点人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实施积极的营养干预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数据库,为今后的肿瘤营养研究提供了一个公共研究平台;第一次系统观察了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现状与特征,为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了大数据指导;发现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现状严重,发病率高,治疗率低,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迫切需要高度关注;提示营养治疗是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需要大力发展。本项目目前已经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一区论文4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