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论坛/菁英TALK-优秀论文报告抢先看 | CCTB 2020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

助力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学术成长,为青年科学家搭建学术平台。大会于12月11日下午特设“青年科学家论坛/菁英TALK-优秀论文报告”。由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教授担任论坛主席。邀请领域内优秀青年专家学者,围绕基础学科、临床应用最新前沿进展,进行精彩专题报告研讨。

鼻咽癌异质性的分子基础

鼻咽癌缺乏明确的临床症状,诊断时患者通常处于中晚期,总体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放疗和化疗是鼻咽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也会采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是,鼻咽癌患者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相同临床分期相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的治疗反应和治疗效果。归根到底,这些临床表现上的差异主要是由肿瘤异质性造成的。如何解析鼻咽癌的异质性并找到精准预防、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新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教授将进行《鼻咽癌异质性的分子基础》报告。

NCAPH在NSCLC肿瘤干细胞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并与肿瘤微环境因素:低氧、不同免疫细胞和代谢产物等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难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及多组学分析方法的优势,能够更系统地解析影响肿瘤进程的分子网络,并筛选得到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陈勇彬教授将基于自己在肿瘤信号转导通路方面的研究经验与西南地区的高海拔、低氧、强紫外以及“动植物王国”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利用遗传进化-肿瘤交叉学科方法,进行《NCAPH在NSCLC肿瘤干细胞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报告。

新的肾透明细胞癌标志物的发现

肾细胞癌(RCC)是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达40%。其中,约80%为透明细胞癌(ccRCC),其恶性程度最高,侵入性活检为其唯一确诊手段,而确诊时往往已达晚期,因此,临床上期望尽快找到用于ccRCC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的作用已从早期的肿瘤诊断扩大至检测肿瘤预后和判断疗效等方面。随着表观遗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的广泛深入应用,例如,DNA甲基化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已被发现具有高的组织与肿瘤特异性,对筛选理想的ccRCC肿瘤标志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鉴于ccRCC患者的预后较好,及早诊断分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ccRCC的防治如何做到未雨绸缪?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高山教授将进行《新的肾透明细胞癌标志物的发现》报告。

肿瘤自身抗体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在肿瘤发病早期,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就可识别肿瘤细胞内表达异常的蛋白,引发免疫反应,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相关抗肿瘤抗原的自身抗体;同时免疫系统的持续信号放大功能,使自身抗体在肿瘤早期诊断上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目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5年即可检测到自身抗体。且该肿瘤自身抗体稳定性好,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可达30d,可在离体样本中稳定存在,适用于临床常规采集和保存。这些优点有助于克服肿瘤相关抗原检测早期肿瘤的局限性,为肺癌筛查提供了可行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胡海教授将基于肿瘤自身抗体谱检测在肺癌早诊中的独特优势,通过SEREX技术等筛选出有意义的肺癌自身抗体血清标志物组合。利用luminex xAMP技术制备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用于肺癌的早期发现,以期临床联合影像学评估肺小结节与发现早期肺癌重要信息提示价值,进行《肿瘤自身抗体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报告。

肿瘤微环境:肿瘤的阿基琉斯之踵?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脂肪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代谢产物等,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目前,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受到极大关注。周圣涛教授团队利用多种肿瘤模型,分别探索了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恶性生物行为的影响以及肿瘤细胞自身的分子变化对肿瘤微环境的重塑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靶向肿瘤微环境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基于此,周圣涛教授将进行《肿瘤微环境:肿瘤的阿基琉斯之踵?》报告

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新策略

大约10%~20%的乳腺癌为三阴性乳腺癌,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均为阴性,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效果不佳,进展较快,早期复发、远处转移、标准治疗耐药的比例较高,目前仍为侵袭性最强、异质性最高的乳腺癌类型。随着癌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的进步,该异质性疾病的特征可被全面剖析,现在已经能够根据三阴性乳腺癌的内部信号传导和外部微环境,将其进一步分为不同亚型,预测现有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且为不同亚型选择不同的靶向治疗新方案。基于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进行《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新策略》报告。

蛋白去甲基化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去甲基化酶蛋白家族成员中的JMJD6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α+)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诱导的增强子RNA(enhancer RNA, eRNA)及其邻近靶基因转录激活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制,揭示了JMJD6是调控相关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肿瘤形成的重要因子,厦门大学药学院刘文教授进行《蛋白去甲基化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 》报告。

(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