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会场|名家功夫茶(二):机器人手术能否替代传统手术?

听君一席话,胜从十年医。精释妙解,醍醐灌顶,名医功夫茶,给百万医者递招!更多精彩请关注“2020 CCO会议最前线”专区。

2020年11月12-15日,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年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可谓大咖云集,亮点纷呈。在11月14日下午的名家外科专场的“名医功夫茶”特别现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芳坚教授担任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长岭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浩贤教授就“机器人手术能否替代传统手术”的话题展开精彩讨论,现撷取精粹分享给大家。

“名医功夫茶”2020CCO特别现场

▍周芳坚教授:在您的专业领域,您认为机器人手术能否替代传统手术?

张苏展教授:个人认为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机器人手术在绝大多数场合可以替代传统手术。目前传统手术所使用的手术刀、血管钳等工具,已经是一个多世纪之前即存在的器具,然而,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将来机器人还会根据我们的需要不断迭代,只要我们的学习时间足够,机器人手术将来在绝大多数场合将替代传统手术。

当然,在肿瘤整形一类平时操作较少的手术领域,能够积累的学习时间较少,机器人手术还是可能会受到限制。

张苏展教授

李长岭教授:我同意张苏展教授的观点,不过我们需要明确的有两点,其一,开放手术是基础,后来才出现的腔镜手术和达芬奇;其二,机器人手术相比开放手术具备无限的生命力,因为相比传统手术,机器人手术具备精细、3D视野、放大等特色,只是缺乏了触觉反馈,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开放手术也有其用武之地,因此目前机器人手术尚不能替代开放手术,相信机器人手术将来应该会迭代、发展出触觉反馈技术。

李长岭教授

杨浩贤教授:我非常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即随着设备的更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多,不过,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开放手术,例如:由于该技术缺乏触觉反馈,因此,在进行肺癌手术涉及血管重建的时候,机器人手术的风险依旧较大。

作为医生,我们还应该对机器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即机器人手术中的“机器人”,应该理解为“人”还是“设备”?只有会犯错误的“人”,没有会犯错误的“设备”,作为设备,只需要被合适的医生应用于合适的场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机器人手术和开放性手术,不建议思考如何进行替代的问题,而是应该思考如何相互补充。机器人手术研发的初衷是为人服务,即为医生和患者服务,我们不要盲目为了使用机器人而使用机器人,而是应该从病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挑选合适的治疗手段。

杨浩贤教授

周芳坚教授:机器人并不是“人”,而是杨浩贤教授说的为人服务的“设备”,不过这个设备相比既往传统手术的工具具备很多的优越性,例如:机器人手术能够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分离和重建。当然,机器人手术亦有缺乏触觉反馈的缺陷。

如果想要使机器人手术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操作和训练,同时,从临床需求和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现阶段机器人手术亦只能替代一部分传统手术,作为医生,还是应该选择更廉价、更适合的治疗方式提供给患者。

周芳坚教授

转自: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