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下午,由中国肿瘤学大会(CCO)肿瘤护理专委会主办的肿瘤护理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琶洲会展中心顺利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护理专家、同仁们共聚一堂,共同见证肿瘤护理学的发展。
分会现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覃惠英主任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武少新书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陆箴琦主任委员致开幕辞,感谢所有参会的同仁,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建立更多合作的可能。为感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理团队对本次大会的辛勤付出,特授予覃惠英主任团队“特殊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 武少新书记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陆箴琦主任委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覃惠英主任
肿瘤护理论坛特殊贡献奖
会议现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玉梅主任发表了主题为“缓和医疗—守护肿瘤患者生命的尊严”的发言。王主任从安宁疗护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支持治疗、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特征,回顾盛京医院缓和医疗的发展历程,并介绍缓和医疗为患者带来的重要作用。缓和医疗需要专业的团队,王主任也相信,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温暖心灵,将为更多需要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尊严。同样,在强调患者感受方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袁长蓉教授亦深有体会,她以患者报告结局为工具,介绍了患者在肿瘤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直接来自于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感受的自我报告,能更高效,更全面得评估患者状态。袁教授希望,更多的护理人员能运用工具加入科研,将测量赋能护理行业,促进护理的发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王玉梅主任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 袁长蓉教授
第二部分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宇晗主任、湖南省肿瘤医院谌永毅副院长主持。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童莺歌教师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五个疼痛评估相关工具的应用,包括评估功能活动性疼痛的FAS四级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引发镇静反应的LOS镇静评分标准、疼痛管理质量评价体系(APS),以格林模式指导疼痛资源护士项目建设,以及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KASRP)问卷,通过以上工具,以形成肿瘤患者疼痛管理的结构要素,过程要素和结局要素。随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路潜教授就乳腺癌淋巴水肿相关研究进行了发言。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及生存期的延长,淋巴水肿的管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而由于淋巴水肿的慢性进行性特点,早期筛查识别高危因素尤为重要。路教授在临床数据的基础上,借助模型及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了乳腺癌淋巴水肿风险预测模型和预警模型。希望通过风险预测模型锁定高危人群,通过症状预警模型实现早期筛查,从而尽早干预以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
湖南省肿瘤医院谌永毅 副院长(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陆宇晗主任(右)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 童莺歌教授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路潜教授
管理亮点介绍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强万敏主任、福建省肿瘤医院骆惠玉主任主持。由于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患者得以长期生存,肿瘤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居家护理和随访对癌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莉副主任通过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全程管理、规范培训,让肿瘤患者在有限医疗资源下,满足现有的医疗需求,实现医护一体化服务延续到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丽君主任组建了专业随访人员,形成肿瘤疾病随访信息系统,以护士为主导进行了规范性肿瘤疾病随访实践。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刘志敏护士长则基于自身特色,介绍了肿瘤内科暖阳工作室的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尽显人文关怀。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强万敏主任
福建省肿瘤医院 骆惠玉主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刘莉副主任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刘志敏护士长
最后,优秀论文交流由山东省肿瘤医院闫荣主任、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康琳主任主持。肿瘤患者的护理是以人为本的全方面护理,涉及各个方面。此次大会从1983篇的投稿中评选出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代表发言,护理工作者及研究者从疫情防控下的肿瘤管理、疼痛管理、多学科营养模式、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模型构建、患者报告结局等多个方面分别阐述,以期促进肿瘤患者的护理,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深化肿瘤护理内涵。
优秀论文奖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贵州省肿瘤医院和云南省肿瘤医院分别获得大会优秀组织奖。
优秀组织奖
本次大会邀请国内众多肿瘤护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大会报告,展示了前沿的科研理念和学术成果,并结合优秀的临床案例分析,探讨肿瘤护理的未来发展。在热烈的掌声下,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肿瘤护理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期待来年河南再见!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委会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