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 | 杨宝峰院士: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与思考

在人类攻克癌症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革命——从手术、到放化疗,从放化疗到分子靶向药物,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

1940年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问世作为抗癌药物的第一次革命,此类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人体正常的需要分裂的干细胞,因此都有严重的副作用。

随着2002年第一个靶向药物格列卫批准使用于胃肠道间质瘤,开启了抗癌药物的第二次革命——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特异性分子和基因开发的,它能够结合肿瘤细胞或组织特有的异常靶点,阻断某一特定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具有特异性、靶向性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十余年来,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快速发展,疗效越来越肯定,技术越来越成熟。

2013年,纳武单抗和派姆单抗的上市标志着癌症“免疫治疗”时代的开启,此疗法在理论上有巨大优势,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病症,揭开了抗癌药物的第三次革命。在此前的免疫细胞治疗研究基础上,人们发展起了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代表的精准细胞医疗。这一疗法聚焦规避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和减少对正常细胞组织的伤害,特异性靶向目标肿瘤细胞,能够起到精准杀伤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在细胞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肿瘤治疗逐渐从前基因组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代过渡到后基因组的靶向治疗新时代。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肿瘤精准医学的出现,在基因层面对肿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类绘制起肿瘤基因组景观的全面图谱;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医疗的迅速崛起;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二代测序技术提供了肿瘤DNA、RNA、蛋白质和表观遗传等突变资料,这些资料增加了对肿瘤异质性的理解。虽然目前的癌症治疗主要以肿瘤为目标,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肿瘤周围的细胞和组织,也就是肿瘤微环境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组成了肿瘤微环境的核心,对肿瘤细胞的生存发起了诸多挑战,包括物理压力、氧化应激、营养剥夺、营养竞争、乏氧及免疫监视,这些都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肿瘤微环境中代谢重塑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作用,包括营养共享、营养竞争以及代谢产物肿瘤内部的代谢交流为肿瘤的代谢、增殖或者竞争性地减弱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支持。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间的代谢过程都是为了提供肿瘤生长的必需物质。深入研究这些代谢相互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新药靶点的研发和癌症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存在疗效欠佳,毒副作用大等缺点,而研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耗时长、投入大等问题。现有的研究表明,大量临床安全性明确、临床医师熟悉的非抗肿瘤药物可能也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因此,发掘现有药物的新药理学效应对于节约医药资源、 提升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是值得我们医药工作者关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