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的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将于2020年11月12-15日在广州召开,同期将举办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届时,各位麻醉专家、同仁将就肿瘤麻醉相关进展、肿瘤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与预后、癌痛的机制与综合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和讨论。
麻醉学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麻醉与肿瘤相关研究以及癌痛的相关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热点。此次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院区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教研室副主任孙莉教授讲述胸部肿瘤麻醉相关进展;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常委刘先国教授讲述慢性疼痛的细胞因子微环境理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郑利民教授讲述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的塑造与意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教授讲述肿瘤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与预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麻醉科主任潘灵辉教授讲述老年肿瘤患者麻醉管理策略与预后;刘红亮教授讲述重庆市胸科麻醉与镇痛的现状及思考;王昆教授讲述癌痛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杨金凤教授讲述难治性癌痛综合管理;郑晖教授讲述关注癌症患者的爆发痛,并由国内肿瘤与麻醉领域的知名专家王国年、曾维安、李天佐、李锦成教授主持现场互动,一起讨论肿瘤相关麻醉的热点话题。
此次学术版块的亮点:
一是就胸科手术麻醉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亚专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是就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和肿瘤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与预后等科学问题提出思考;
三是对癌痛的机制、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癌痛的综合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们将以交流沟通、合作创新为主旨,基于国内外肿瘤患者免疫研究的最新动向,为肿瘤患者围术期相关领域研究者搭建学术交流沟通平台,使众多患者接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肿瘤患者麻醉综合策略,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胸科手术的麻醉风险高、难度大,对于麻醉处理和术中管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麻醉医师对于胸部的解剖、呼吸、循环生理病理改变有深刻的认识,并对于术中发生的异常情况能及时识别并加以处理。对于很多年轻的麻醉医师来说胸科手术麻醉有着诸多困难和疑点。此次学术板块希冀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分院副院长孙莉教授带来的胸部肿瘤麻醉相关进展,让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对胸科麻醉中的难点、热点和最新前沿问题展开积极的研讨,及时了解胸科手术麻醉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熟悉亚专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手术和其他围术期干预手段对患者产生多种生理影响,并可能对肿瘤复发产生潜在影响。围术期麻醉和镇痛是否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结局,在近十余年备受全球麻醉学者的关注,并有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表。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麻醉方法、麻醉管理、输血、低体温、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手术创伤会干扰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术后适应性免疫反应,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反应,从而影响肿瘤复发转移。不同麻醉药物和方法对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影响受到麻醉界的广泛关注。
患者对外科创伤的应激反应尤其是一些炎症反应,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转移,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能力;麻醉药物、麻醉方法的选择对不同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复发转移及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均有不同的影响。虽然有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提示手术、麻醉和镇痛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相关性,但还缺乏足够的体内研究来证实。根据肿瘤患者的特殊性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既可以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程度,又可以降低药物、疼痛等对机体的免疫负方向调节作用,是目前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现今,围术期麻醉管理与镇痛相关的问题已经得到了麻醉医生及外科医生的广泛关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找出最为适合肿瘤患者的麻醉与镇痛方式,为患者带来围手术期的舒适体验,并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提高,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癌痛一直是恶性肿瘤患者挥之不去的噩梦。据统计,目前全球70%-80%的恶性肿瘤患者遭受着中重度癌痛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的机制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癌痛根据机制不同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而现如今提倡对癌痛患者尤其是难治性癌痛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介入治疗(病人自控镇痛泵技术、神经毁损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以及综合药物治疗。癌症爆发痛是癌痛中特殊类型的疼痛,是在基础疼痛控制充分稳定的基础上出现的短暂疼痛加剧现象,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爆发痛的管理是癌痛控制中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爆发痛的机制与癌痛的机制相似,可由肿瘤本身引起,也可由针对肿瘤的治疗引起,大约70%~80% 的爆发痛与肿瘤本身有关,10%~20%与肿瘤相关的治疗有关。爆发痛可能是伤害性刺激、神经病变或混合性因素引起的,外周与中枢敏化机制也可能参与爆发痛的发生,此外,细胞因子的释放 ( 如endothelin-1)、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Cx43) 的表达和磷酸化、Ib4 结合伤害感受器等也可能参与爆发痛的发生。目前爆发痛的管理是癌痛控制中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传统治疗以口服阿片类药物为主,但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性与典型爆发痛控制要求不相符,疗效备受争议。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微创介入技术及新型速效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将更好控制爆发痛,造福癌痛病人。
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讲者云集,内容紧凑,报告内容丰富、新颖、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涵盖宏观与微观,学术性强,代表了本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动态。相信随着会议的进行,各种观点不断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涌现,有关优化肿瘤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策略的脉络也将愈加清晰。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以及今后更多的类似会议,传播“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这一理念,促使麻醉医师将目光聚焦在肿瘤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关注肿瘤患者远期预后上来,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最终推动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