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徐兵河教授荣获202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祝贺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因其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成为本年度医药领域百余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六名获奖科学家之一。

徐兵河教授在接受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大会现场照片

徐兵河教授介绍

      徐兵河,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做研究工作。1993年回国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任内科主任医师,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和主任。目前担任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GCP中心)主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论证专家委员会成员,St. Gallen早期乳腺癌治疗国际专家共识指南团成员、晚期乳腺癌治疗国际专家共识指南团成员、ESMO(欧洲内科肿瘤学会)和ESCO(欧洲肿瘤学院)核心成员(Faculty member)。

      30多年来,带领团队专注乳腺癌领域前沿理论及技术研究,在乳腺癌的筛查早诊、个体化治疗和肿瘤耐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

      创建适合我国国情及女性乳房特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超声结合X线的乳腺癌个体化筛查新方法,显著提高早诊率。主持我国第一个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治疗新策略、新模式和新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以分子分型为突破的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创建HER2阳性乳腺癌跨线治疗新模式;通过前瞻性随机分组临床研究,发现铂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疗效显著;发现CYP2D6基因变异与管腔型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疗效相关,创建了该基因指导下的内分泌治疗新技术;发现DNA烷化剂耐药与谷胱苷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相关;发现PAM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与HER2阳性乳腺癌耐药相关,为精准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开创我国抗肿瘤创新药吡咯替尼基于Ⅱ期临床研究结果快速审批上市的先河。

      上述原创性成果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 《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著名期刊,多次入选国内外乳腺癌年度重要进展,改变了乳腺癌诊疗临床实践。

      主编《乳腺癌》,人卫版《乳腺癌靶向治疗原则与临床实践》、《HER2阳性乳腺癌》和《中国晚期乳腺癌诊治专家共识》、《应对乳腺癌专家谈》、《乳腺肿瘤学》等专著;主编普通高校教材《简明临床肿瘤学》;主译《肿瘤遗传咨询》;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加编写《现代乳腺肿瘤学》、《肿瘤内科学》等14本专著。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并获得中国抗癌协会、教育部、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全国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第二届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创新奖;第七届金显宅乳腺癌研究纪念奖。获“北京社会好人榜”(2018年)、 “荣誉医者”(2016年)、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2020年)、北京市“师德先锋”(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师德先锋(2016年)和优秀教师(2012年)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岗位标兵、建院60周年“领军人物-榜样力量”学科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参加中央保健专家工作20余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兵河教授的获奖证书

关于何梁何利基金及奖项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设立于1994年,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

       何梁何利基金共设立三类奖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奖一次,始终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至今已遴选奖励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领军人才1358人。

       2020年度共有52位科学家获奖。其中,钟南山院士和樊锦诗研究员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0位科学家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转自:《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