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4小时为一个时间周期不间断地周而复始,像时钟一样以昼夜规律变化的生理活动,形成了一种人体的昼夜节律,其调节系统称为生物钟。
肿瘤患者的睡眠、心率、血压、体温、血细胞数、激素分泌、排便和进食等生理活动,会随着这种昼夜节律而变化。因人感受到昼夜节律的光线变化,大脑发出不同指令(合成生物因子和激素),到达人体各处器官发生相应生理改变,器官活动是否符合指令,会及时返馈给予大脑,使得生理活动更加精准。大脑组织直接发出指令的生物钟称为主钟,负责完成指令任务的各个器官称为子钟,后者也包括胃肠生物钟。有规律的昼夜运行,保证了各个器官能够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维系了人体机器健康的运转和生命的延续,是一个人生活好、睡眠好、学习好和工作好的基本保证,吃得香、排得净是人体胃肠道健康的显著标记。这些均来自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的不断和逐渐的适应,并逐代相传。而后天的胃肠生物钟日常维护,则主要靠自己养成符合昼夜变化的生活规律。刻意破坏和改变这种昼夜变化的规律,胃肠道功能的运转就发生异常,久而久之与此相关疾病随之产生,原有的肿瘤疾病不易被控制或会加重或复发。
大多数胃肠活动都受到生物钟的调节,有着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包括:大便排便习惯、一日三餐习惯、肠道菌群平衡、胃肠道的协调运动、消化道外分泌腺体分泌消化酶、小肠营养吸收的均衡、肝脏解毒排泄、胃肠道黏膜细胞增殖修复及黏膜细胞凋亡、DNA修复防癌抗癌、唾液的分泌,保持口腔湿润卫生。肿瘤营养代谢内科临床上存在许多干扰胃肠生物钟的现象,包括因临床检查要求而改变进餐时间,抗肿瘤化疗副作用导致进食状况的改变,各种原因导致发热、疲乏、疼痛、厌食、胃肠道梗阻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在临床一线经常可以见到那些“睡觉时间颠倒”的肿瘤患者,往往也存在胃口不佳的情况。而长期的胃肠生物钟紊乱,胃肠功能失调,会产生腹痛、腹胀、腹鸣、肛门排气多、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口气重等各种各样的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导致和加重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症(IBS)等消化系疾病。需要说明的是,偶然的失眠和生活无规律,胃肠生物钟紊乱不会致病,只有长期间的生活无规律才会致病。无良好睡眠习惯、长期失眠、无良好的一日三餐习惯、高糖饮食习惯、睡前饱食、无良好的排便习惯、不按医嘱服药等都会造成或加重生物钟的紊乱。
肿瘤营养代谢内科临床上肿瘤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倦怠,食欲减退、入睡困难和早醒等反应,就应该属于胃肠生物钟紊乱现象。至今尚无专门仪器设备来量化身体内的生物钟时间,可通过检测血液中褪黑素、皮质醇等昼夜相关激素的动态变化,间接反映生物钟是否紊乱,只是未成为常规的检查项目。临床上可将肿瘤患者的睡眠情况、饮食状态和大便习惯作为判断胃肠生物钟是否紊乱的一种指标。若睡眠无规律、饮食无规律、排便无规律,同时伴随胃肠道不适症状或胃肠疾病时,就可判定发生了胃肠生物钟的紊乱,而这正是肿瘤患者营养不良代谢紊乱“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调整胃肠生物钟是促进肿瘤疾病早日康复的免费“治疗药”,调养胃肠生物钟的准时性主要靠肿瘤患者自己。其中,养成昼夜分明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睡前不再进食,开启睡眠休养休整的夜间模式,而光线是最好的生物钟的调节剂。同时要养成定时一日三餐习惯,少吃过甜、过咸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每天要排一次大便习惯,由于胃肠蠕动的力量在早晨起床后最强,因而是排便的最佳时间。应配合多粗纤维饮食、多运动、多饮水等措施,不要过度依赖药物来排便,良好排便习惯是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的晴雨表。规律的生活能稳定生物钟。当身体出现胃肠症状时,及时调整自己生物钟,观察症状是否好转,如不好转,应及时看医生搞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