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肺癌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经过众多医务工作者、民族创新药企不断的钻研和探索,新药物新技术相继问世,治疗方案不断的改良,肺癌患者逐渐获得了更好的治疗。万事俱备,东风已来,医研企协同创新,行业必走向规范,以工匠精神,致敬医企未来之路。
《贝家论坛》关注肺癌前沿进展,关注临床诊疗实践,每期邀请领域大咖、药企新锐聚焦热点话题,以匠心,敬初心,共话医研企一体化肺癌学科发展前行之道。
本期嘉宾:
领域大咖:
陈 群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余宗阳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
朱坤寿 福建省肿瘤医院
主持人:
吴辉塔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特邀嘉宾:
万 江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医研企一体是肺癌学科发展与前行的源泉!
正文:
欢迎收看《贝家讲坛》,我是主持人吴辉塔,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本期《贝家讲坛》特邀国内著名肺癌诊疗专家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陈群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余宗阳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朱坤寿教授以及创新药企代表贝达药业万江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聚焦“三驾马车”——医生、科研与企业,探讨肺癌学科发展与医研企一体同行的新格局!
吴辉塔教授:在肺癌研究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的浪潮中,福建省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青年肺癌专家,各大肺癌学科团队也各显特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计划,极大的推动了福建省肺癌学科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型药企也充分发挥其优势,为肺癌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肺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传承创新方面,请几位嘉宾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
重人才、兴学术,打造福建肿瘤新基地
陈群教授:一直以来,福建省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都将肺癌学科发展作为核心工作,为此,专委会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将肺癌学科进行精准细分,力求将福建省肺癌学科特色做到入木三分。并将人才梯队划分为一、二、三级职称,注重招收硕博人才。利用他们起跑线上的扎实基础和学术能力,将科室专业水平推向更高。注重因材施教,让他们在科室中独立成组,独当一面。
临床与科研一直是福建省肺癌学科发展的主战场。作为临床肿瘤学科的实验基地,长期与国内大牌专家、先进单位保持合作沟通,积极参与各协会学术活动,参与地方学、协会学科建设,真正做到临床科研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学科成果,这是我们正在做也是未来会一直努力的方向。
精准切入,多学科并重发展
余宗阳教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需要借助平台和切入点。呼吸内科主要的病种包括常见的呼吸疾病和肺癌。呼吸科医生,手段多、技术多,肿瘤内科进展迅猛,经验丰富,结合肿瘤内科、呼吸病学两个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肺癌诊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近几年肺癌诊治历程呈阶段性进展,第一阶段为EGFR突变带动的靶向治疗,特别是浙江贝达药业研发的埃克替尼,以疗效和安全性在这一发展浪潮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其注重优秀人才引进的策略密不可分。第二阶段为抗血管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让中国制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进一步提升!二者的结合既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也给肺癌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切实的帮助!以此作为借鉴,作为肺癌诊疗医生,也应注重以上两点,引进精英和传承创新,从临床的角度一起推动肺癌学科的发展。敏锐性强,果敢切入,集中力量攻关。好的科研成果吸引优秀的人才,现在贝达梦工厂已经开启,更多的精英聚集与此。第二阶段是血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在人才培养、定位、导向需要掌舵者开发市场把握方向。二者的治疗方向仿佛深海中的灯塔是企业的原动力。作为学科品牌的特色一定要有核心,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和努力的方向。
结合先进技术,关注外科培养
朱坤寿教授:外科医生需要具备足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需要基于临床工作、教学、科研于一体进行全方位培养,因此,只有历经很长的培养周期才能产出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满足诊疗需求,在外科培养上,我们会有侧重点的进行培养,这也成为了我们团队的特色之一。未来我们期望能够将教学、科研做到一流,为此,我们与北上广胸外科优秀团队开展联系合作,结合他们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让福建省胸外科团队走出福建、走向全国。
学术科研先行,企业鼎力相助
万江先生:目前,国内很多医院都开始成立肿瘤中心和肺癌中心,把内科、外科、呼吸科、放疗科和病理科放在一起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患者寻求肺癌治疗的最佳方案。今天的几位专家介绍的经验也体现了MDT的重要性。
从企业角度来讲,国家卫计委、工信部、科技部都非常鼓励“医研企一体”的发展模式,即医疗单位、研究单位和制药企业共同协作发展。以往,临床医生只要直接进行药物治疗即可,如今临床医生也要参与到新药研发过程中,从早期的研究设计,到临床研究落地,再到循证依据积累发布以及后续临床的不断验证都需要医、企之间紧密结合。也正是这种密切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肺癌学科的发展。以贝达为例,如在《柳叶刀·肿瘤》杂志上发表的ICOGEN研究、《肿瘤年鉴》杂志上发表的CONVINCE研究、《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上发表的BRAIN研究,以及今年年初在《CCR》杂志上发表的INCREASE研究等,都体现了中国专家的智慧和“医研企一体”合作模式的优势。只有有了更多的好药,肿瘤患者才能获益,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也会有更多的助力。未来我们非常有信心和各位专家一起共同面对肺癌治疗和全程管理,面对更多新的领域开拓。践行创新为民的初心,用中国人自己研发的药物服务中国患者的宗旨。
匠心回归,只为初心
吴辉塔教授:以工匠精神,敬医者初心,正是有这些心怀责任、勇于探索的学者,才让肺癌在诊疗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本次贝家讲坛以接近尾声,下期再见。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医研企一体化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逐渐达成了新的共识,形成了新的诊疗方案,给众多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我们的临床医生是如何一步步达到今天的成就的呢?随着靶向治疗的诞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又经历了哪些风云变幻?未来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方向有哪些?请大家继续关注《贝家讲坛》,我们将在下期中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