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讲坛 | 医企聊——肺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与未来



【贝家讲坛】本期嘉宾


领域大咖:

陈   群 福建省医科福州肺科医院

余宗阳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

朱坤寿 福建省肿瘤医院


主  持 人:

吴辉塔 厦门大学福建附属中山医院


特邀嘉宾

万   江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


肺癌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依然还有很多的未解之题。本期《贝家讲坛》国内著名肺癌诊疗专家、创新药企代表人福建省医科福州肺科医院陈群教授、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余宗阳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朱坤寿教授、贝达药业万江副总裁,医企共论肺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与未来。



纵观民族创新,浅谈新药意义


吴辉塔教授:每一个新药都是科学家的智慧结晶,您作为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的主要负责团队之一,请您谈一谈开展中国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工作对我国学科发展、临床治疗有哪些重要意义。

陈群教授:2013年,我们通过了卫健委药监局的实地考核,成为GDP临床药品实验基地。自此以后,先后承接了20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其中包含了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靶向治疗新药埃克替尼的临床研究工作,后来埃克替尼也成为了我国抗肿瘤创新药物的品牌,荣获了多项荣誉!


埃克替尼的上市轰动了我国肺癌学术领域,他的成功研发打破了以往抗癌药物全部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更是给中国肺癌患者带来了切实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在埃克替尼上市前,抗癌药物都被外企“垄断”,价格昂贵,甚至有些药物在国内有钱也买不到,去国外购买这些药物的话,患者就需要承担大量的经费和风险,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就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肿瘤患者面临的治疗困境。


自从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埃克替尼,最起码对于中国的EGFR阳性NSCLC患者而言,就开始非常实惠的享受到了中国创新的好处——药物疗效好、价格低,更重要的是国产新药的上市直接带动了同类进口药物的降价,让肿瘤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药圈”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有药、能治,钱花完了”,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创立自主品牌,只有有了自己的创新药,中国的患者在治疗时才有话语权。另一句是“有药、有钱,但耐药了”,提示我们要时刻谨记患者的治疗需求,创新之路,永不止步,鞭策我们不断前行。


点明诊断方法,布阵精准治疗


吴辉塔教授:肺癌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精准检测至关重要,那么目前的诊断方法有哪些?有突变靶点的患者如何开展精准治疗?


朱坤寿教授:肺癌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一般可以分为影像学诊断、液体检测诊断和病理诊断,三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在精准医学时代,从分子诊断层面来看,液体检测技术由于取材方便、通量大可获得广泛数据而备受青睐,也成为了精准诊断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检测可很好的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并进行动态监测,帮助临床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EGFR是NSCLC患者的最常见突变基因,以EGFR为例,目前的指南和共识都将EGFR-TKI作为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推荐。EGFR通路上有两个常见突变位点——19 DEL和21 L858R,临床实践发现,EGFR-TKI治疗19 DEL突变患者时,效果明显好于21-L858R患者,由此,21-L858R 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发布的INCREASE研究数据显示,埃克替尼双倍剂量治疗21-L858R患者能够改善以往其接受靶向治疗PFS较短的困境,且整体安全性好可控。


19 DEL、21 L858R突变位点治疗策略


吴辉塔教授:对于19 DEL、21 L858R两个突变位点的治疗,临床用药该怎样选?您的治疗策略是怎样的?


余宗阳教授: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无疑是整个临床药物开发的深水区。对于有EGFR突变的NSCLC人群,无论是ADJUVANT研究,还是ADAURA 研究都印证了辅助靶向治疗的重要性。


在EGFR突变类型中,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对EGFR-TKI药物的疗效不太一样。正如朱坤寿教授所说,从一代到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治疗EGFR 19 del患者的疗效都优于21 L858R突变患者。那么,如何提高21 L858R突变患者的疗效?今年在CCR杂志发表的INCREASE研究提示我们,仅提高埃克替尼的治疗剂量就可以改善其疗效,获得与19 Del患者相似的治疗结局,这一研究结果对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成为21-L858R突变患者新的治疗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试验制定时间原则



吴辉塔教授:目前,我们看到有关EGFR阳性NSCLC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研究在设计之初均将靶向治疗的时间设定为2-3年,请各位专家解读一下,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试验在制定靶向治疗时间的原则是什么?


陈群教授:以前,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基本以化疗为标准方案,然而我们发现,在化疗的第一、二年中,约有70%的患者会出现进展;第三年约有80%患者出现进展;如果前三年都不出现进展,那么以后出现进展的概率会大幅降低,所以说术后辅助治疗的前三年特别重要。因此,研究者在开展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研究时,结合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治疗经验,将术后靶向治疗的时间定为两年。


根据临床分期,我们首先选择了II、III期EGFR阳性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试验进行过程中,动态监测和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发现两年靶向治疗是不够的,所以在试验进行期间,将靶向治疗用药时间从两年改为三年,并将Ib期患者也纳入研究进行观察。虽然现在没有看到最终的数据,但目前得到的数据还是很令人惊喜的。因此,我们非常期待最终的结数据出炉,早点给EGFR阳性NSCLC术后辅助治疗人群一颗定心丸。


贝达药业,未来可期


吴辉塔教授:埃克替尼是贝达药业的明星产品,为中国EGFR阳性NSCLC的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民族创新药企的领头羊,在抗肿瘤新药研发方面,贝达药业未来有哪些重要规划?


万江总裁:贝达药业跟中国肿瘤界一起感受到了肿瘤药物创新和蓬勃发展的十年。中国好声音越来越多,贝达有幸参与其中,并屡屡选择最抢手的药品做头对头PK,用最有说服力的结果,帮助临床解决药物疗效、安全性等现实问题。


目前,贝达药业拥有国内领先的新药研发和生产平台,致力于成为总部设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盐酸埃克替尼作为贝达的明星产品,也是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在全球顶尖医学杂志发表了多项临床试验成果,助力中国肺癌研究走上国际舞台,并荣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84件。贝达药业一直与中国专家长期在学术方面深入合作,坚持做注册性研究,尤其是埃克替尼在成功进入晚期肺癌的一线治疗后,再次向早期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进军,希望正在进行的EVIDENCE研究结果能够尽早发表,开辟NSCLC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新模式。


即将上市的恩沙替尼作为ALK抑制剂,II期注册研究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发表,又在2020 WCLC上公布了由美国Leora Horn教授、中国吴一龙教授联合PI全球多中心的一线克唑替尼头对头III研究数据。作为贝达的好产品,恩沙替尼不仅会为中国患者服务,还可能“出海”,让中国的创新成果走向世界,这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不断追求的方向。


未来三到五年,贝达将会有7~8个新药上市,三代EGFR TKI、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生物类似药等都将相继问世。相信随着原研产品的不断增加,中国自主创新药企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贝达药业也将会和更多中国医生一起对抗肿瘤事业,让中国的肿瘤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让肿瘤最终变成慢性病。


任重道远,未完待续



吴辉塔教授: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肺癌治疗逐渐趋向于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肺癌将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我是主持人吴辉塔,《贝家讲坛》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