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S2020 |【第二天回顾】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七届学术大会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七届学术大会于2020年9月23日在线上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肿瘤专家与学者齐聚线上,大咖云集,精华荟萃,为妇瘤同仁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9月24日,大会继续第二天议程。

01 妇科肿瘤精准诊断论坛

随着肿瘤诊治进入“分子”阶段,妇科肿瘤精准诊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妇科肿瘤精准诊断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肿瘤,平均死亡率约50%,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次妇科肿瘤精准诊断论坛将探讨妇科肿瘤的精准诊疗最新临床、科研的进展,及未来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陈刚教授发表了以“妇科肿瘤的分子分型,诊断方法与治疗”为主题的精彩报告。报告分享了妇科肿瘤的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与前沿进展。最后,他提出:使用分子分型指导临床诊疗的实施目前还缺乏前瞻性临床的证据支持,亟待深入的探索。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周晓燕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液体活检技术在卵巢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周晓燕教授首先回顾了卵巢癌的诊治现状、液体活检的概念及检测方法。并结合前沿研究结果,分析讲解了液体活检技术ctDNA、CTC、Exosome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周琦教授进行了题为“从ASCO和SGO的最新研究展望妇瘤的免疫治疗”的演讲,从免疫治疗的角度讨论妇科肿瘤精准诊断的意义。周教授讲解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主要策略以及患者获益。最后,她提出: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要走向精准,亟待新的生物标志或标记物组合来指导免疫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康玉教授以“卵巢癌靶向治疗及生物标志物的进展”为主题进行演讲。首先,她分享了卵巢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分子特种及相应靶向药。康教授详细解释了PARPi的适应证。康教授还表示妇科肿瘤遗传咨询对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李清丽教授以“真实世界病例分享”为主题,通过分析病例,讨论了妇科肿瘤精准诊断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李清丽教授分享了一例复发性卵巢癌的病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PARPi可以有效延长无铂间期。

02 ESMO & IGCS Select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作为开场嘉宾,以“从2020ESMO看复发卵巢癌维持治疗策略优化“为题进行了演讲。吴教授讨论了PARPi的适应证及疗效,提出PARPi是复发性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最后,他结合NORA研究的结果,推荐了适合中国人的治疗剂量。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向阳教授以“从2020 ESMO新进展探讨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策略”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向阳教授分析了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讲述PARPi作为晚期卵巢癌一线治疗方案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朱笕青教授进行了“2020ESMO卵巢癌系统治疗相关进展”的精彩演讲。朱教授分析了ESMO会议上有关卵巢癌系统治疗的报告,并针对卵巢癌系统治疗的争议问题进行解答。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林仲秋教授介绍了2020 ESMO其他妇科肿瘤的学术进展。林教授首先介绍了ESMO会议上有关中国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随后,他结合卵巢癌、宫颈癌的用药方案及疗效进行评论。最后,他强调了分子标记物在妇科肿瘤诊治中的意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高雨农教授以“2020 IGCS Select-卵巢癌免疫及手术治疗进展“为题进行了演讲。高教授详细介绍了IGCS会议上关于卵巢癌的免疫治疗、手术治疗方案的报告,并分析了以患者因素、可切除评分和手术复杂性评分综合模型预测晚期卵巢癌减瘤手术结局的报告。高雨农教授指出,综合预测模型可有效选择能从初始减瘤术中获益的患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杨宏英教授带来了“2020 IGCS Select-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学术进展”的演讲。杨教授系统性地探讨了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系统淋巴结清扫的可能性。湖南省肿瘤医院的王静教授进行了主题为“2020 IGCS Select-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学术进展”的报告。王教授总结了IGCS会议上有关子宫内膜癌的精细病理学进展、错配修复在子宫内膜样EC中的临床意义、Lynch综合征和散发性错配修复缺陷的患病率和预后、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诊断的前沿报告,并进行了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