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帆 | 为了那一天,启程!——观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有感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杨启帆


  2025年的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刚刚于祖国西南的春城昆明落下帷幕。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身处西北的我以远程参会的方式通过线上直播观看了此次大会。作为今年抗癌协会“7+1”计划的收官之作,此次大会堪称是一次圆满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不论是大咖云集的樊院士论坛,还是充满思想争鸣的青年科学家论坛,都为观看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盛宴,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樊代明院士在此次大会上做的题为《肿瘤防治三字经》的讲座,短短二十分钟,却将抗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的鞭辟入里,为未来的抗癌工作指点了迷津,引领了方案。


  樊院士的讲座首先肯定了我们迄今在肿瘤防治领域的成功,特别是五年生存期的显著延长,然而他也指出,我们对于中晚期肿瘤的各种干预手段仍如隔靴搔痒,难抵本质。为此,当前的肿瘤防治不应当只停留在抗癌,而应该将癌症分别看待。樊院士指出许多不因肿瘤死亡的患者在尸检中其实都携带着肿瘤,但肿瘤却并非是患者死亡的原因,对这种惰性较强,恶性程度较低“瘤”,比起anticancer,更重要的干预手段是tumor control。同时,针对癌症不光要看到病灶,更应关注病因,并将病因分为化学物质、病毒、内分泌、代谢和抑郁5个大类,提出阻绝黄曲霉素以防治肝癌,抵制亚硝酸盐以防治食管癌,消灭EB病毒以防治鼻咽癌等等,这正是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当今肿瘤防治领域的生动体现。


  其次,樊院士重申了自然力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事实上,绝大多数健康人的体内都在不停产生着癌细胞,但我们却不会因此出现癌症,这正是我们身体自身的抵抗力在发挥作用。而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自然力同样具有意义,是患者预后和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对患者的器官保护,避免出现因治疗而带来的二次损害。特别是对“NEIM”(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功能)的保护,上述系统的损害将极大损害患者的自然力,甚至使患者无法抵抗一次小小的风寒感冒。樊院士同时指出,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医在患者保护领域具有巨大价值,通过对患者患病后的各种表现进行梳理,借助辨证论治来完成对患者的保护,呵护患者的自然力将使患者获得更大的临床获益。


  樊院士认为,新技术新疗法的涌现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然而这并不代表以后的医生将失去价值,相反,医生的价值将通过深厚的临床经验得到重要展现。樊院士鼓励临床医生群体应当积极拥抱变化,他提出我们要从evidence based medicine向evidence informed medicine转变,医生应当尊重临床研究证据,但证据并不能完全代表病人的健康,医生也需要相信自身的宝贵经验,做到循证不唯证,一切以患者的健康为先。


  最后,樊院士讲到了“three all strategy”理念,即“All For Cancer”、“For All Cancer”和“For Cancer All”。首先,“All For Cancer”是指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借助“MDT to HIM”模式,对当前的所有干预措施进行评估,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方案,做到治疗计划“有的放矢”。“For All Cancer”则侧重从全局的角度看待肿瘤,不能依赖于精准医学识别出的的一两个阳性基因,而对其他阴性患者视而不见。最后,“For Cancer All”以患者的全程管理为抓手,将抗肿瘤工作贯穿“防、筛、诊、治、康”5大环节与“评估、计划、评价、反馈、实施”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全程化的动态持续医疗服务,做到从一而终。


  此次大会的亮点还有很多,也骄傲于我在其中做出的小小贡献,但我深知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樊院士最新提出的很多论断我尚不能完全领会。日后,我将加倍珍惜能跟在樊院士身后学习的宝贵机会,对整体整合医学思想产生更多更为深刻的认识。正如《大雁颂》所唱的那样,我力有限,靠您定向领程,为了那一天,我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