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甲识瘤 · 护甲同行”甲状腺癌整合护理论坛——哈尔滨篇

        2025年10月3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珍甲识瘤·护甲同行”甲状腺癌整合护理论坛(哈尔滨篇)成功召开。随着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其诊疗模式正从单一的外科治疗向全周期、多学科的整合护理深刻转型。此次论坛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医疗与护理专家,聚焦前沿技术、人文关怀与全程化管理,共同擘画甲状腺癌护理的未来图景。

 

高屋建瓴,指明整合护理核心方向

        论坛在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护士长郑玲玲护士长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静主任在开幕致辞中,精准指出了当前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她深入剖析道,整合护理的核心,在于打破以往“重治疗、轻随访”、“关注病灶、忽视整体”的局限。这要求护理工作必须“前置化、体系化与个性化”。从患者确诊伊始,护理就要介入,贯穿于术前评估、术中配合、术后康复、心理支持乃至长期生活质量的追踪;它需要外科、内分泌科、放疗科、心理科乃至营养科的高效协同;最终,护理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心理状态及疾病分期“量体裁衣”。赵静主任的发言,为整场论坛奠定了“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全周期健康照护”的学术基调。

 

学术前沿:外科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

        在专题报告环节,专家们的分享体现了“技术”与“人文”并重的鲜明特色。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主任聂春磊主任以《局部晚期甲状腺癌侵犯喉/气管修复重建策略》为题,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分享。他不仅系统阐述了手术策略,更通过10例极具代表性的复杂病例,生动展示了如何根据肿瘤侵犯的“毫米之差”来抉择修复方案。这番来自外科最前沿的洞察,为护理同仁提出了新课题:如何针对这些日益精细复杂的手术,制定与之匹配的、预见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包括皮瓣血运观察、气道管理及更专业的康复指导。

 

        如果说聂春磊主任的分享关乎“治愈”,那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科护士长姜美霞的课题则关乎“疗愈”。她分享了《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管理与关怀的双向策略》。她尖锐地指出,护理人员的职业幸福感,是保障患者安全与照护质量的基石,直接关系到整合护理理念能否落地。报告从制度层面的“减负”(如优化排班、建立心理支持小组)与个人层面的“赋能”(如正念训练、职业规划辅导)两个维度,提供了科学且温暖的解决方案,呼吁在关注患者的同时,也要构建对护理团队自身的支持系统。

 

多维困境与整合破局:聚焦年轻患者群体的整合护理实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华护理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护士肖一鸣老师分享的《一例年轻女性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心理危机的整合护理实践》,以详实的照护过程和显著的成效,引发了与会同仁的深度共鸣。该案例典型地揭示了年轻甲状腺癌患者群体的特殊困境:她们不仅要面对手术创伤、终身服药的可能,还可能因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导致的手足麻木、抽搐等生理不适,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我形象、未来婚育的深度焦虑与心理危机。肖老师系统性地展示了如何将“生理指标监测、钙镁剂精准补充、与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及家庭支持”无缝整合,形成闭环。这不仅是处理一个并发症,更是帮助一位年轻女性重塑生活信心、实现社会回归的完整过程。

 

专家灼见:从个案要义向广谱价值的转化

        在随后的研讨中,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护士长金艾香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护士长周宇婧的点评,将个案经验升华为普适的临床智慧。金艾香护士长强调,此案例警示护理人员需将“并发症预警关口前移”,她提出:“护士不应只是医嘱的执行者,更应成为患者病情变化的‘雷达’。”周宇婧护士长则进一步补充,对于年轻患者,心理干预需超越常规安慰,应主动关注其“颈部疤痕带来的社交恐惧”、“疾病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等深层心理需求,将心理护理从“可选”变为“必需”。

 

        论坛在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中圆满落下帷幕。郑玲玲护士长在总结中向所有与会同仁致以诚挚感谢。并指出,甲状腺癌整合护理论坛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与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业理念的深刻共识。它清晰地昭示,甲状腺癌护理正经历一场从“辅助性操作”走向“主导性管理”、从“片段式照护”迈向“全周期整合”的范式革命。此次盛会为业界护理同仁搭建了一个务实协同的平台,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有效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经验的传承。我们共同期待,未来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将论坛凝聚的共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新动能,持续提升专业内涵,推动整合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让每一位甲状腺癌患者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精度、有厚度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