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璇 |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参会感悟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子璇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有幸于2025年11月6日至9日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这场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的学术盛会,汇聚了国内外肿瘤学界的顶尖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詹启敏等权威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让我对肿瘤防治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对我而言,这次大会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对整合医学理念的深入理解。过去,我习惯于在单一靶点或通路上精耕细作,而樊代明院士倡导的整合思维,如“精准治疗需结合整体调节”、“局部病灶需置于全身状态中审视”,猛烈冲击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在“儿童白血病治疗有新道理”的主旨报告中,报告人不仅介绍了最新的靶向药物治疗,还全面分析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和康复管理对治疗效果的整体影响。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思维方式,让我突然明白:肿瘤的迷宫并非仅靠一砖一瓦就能破解。我过去的研究思路过于局限,而整合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患者,从治疗技术到人文关怀。


  在肿瘤支持治疗专场的学习中,我对“攻守同谋,善待肿瘤”的理念有了深刻理解。这一观点强调肿瘤治疗不应一味追求“斩尽杀绝”,而应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建立的“五无病房”——无痛,无呕,无饿,无丑,无忧,展现了肿瘤支持治疗的前沿实践。他们不仅关注肿瘤本身的治疗,更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这与我以往理解的肿瘤治疗有着显著不同。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歌唱疗愈、整合诗歌疗法等已成为肿瘤全周期管理中的新兴辅助疗法。这启示我,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应当更加关注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关怀,让患者不仅“活得长”,更要“少吃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贇教授关于“跨学科交流构建肿瘤治疗新生态”的解读,让我对MDT有了全新认识。他深刻指出,现代肿瘤诊疗已无法依靠单一学科独立完成,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真正提升治疗效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则从整合医学视野重新阐释了多学科诊疗的价值。他提供的案例显示,通过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制定个体化整合治疗方案,患者五年生存率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临床博士研究生,我意识到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在专业深耕的同时,具备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正是未来肿瘤学发展的核心方向。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肿瘤学研究正在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大会发布的CACA指南已以16种语言推广至156个国家,累计覆盖全球超4亿人。更令人鼓舞的是,这些指南的实施推动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较十年前提升约10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多挽救50万生命。在前沿技术方面,大会展示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液体活检技术等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同时,大会投稿量达23556篇,较上届增长28.6%,创历届之最,展现了中国肿瘤学研究的蓬勃活力。作为一名从事临床与研究岗位的医学博士研究生,这次大会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意识到,未来的肿瘤防治必须是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康复关怀乃至人文精神的多元整合。“肿瘤防治,赢在整合”——这不只是一句会议主题,更是我们这代肿瘤学人应当秉持的理念与方向。


  回首百年医学发展,我们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从精准医学迈向整合医学,这一演进历程体現了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理解的不断深化。步出会场,春城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我看到云南省肿瘤医院医护人员正陪同康复患者进行“同一天·一起行”健步走活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整合医学的本质不仅仅是技术的整合,更是医学与生命的融合,而我们这一代医者,正是这一理念的见证者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