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前 | 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奖感受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郑向前


  荣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在抗癌事业中默默耕耘的同道。请允许我,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中国抗癌协会和专家的认可。


  二十五载从医路,我从渤海之滨走向过雪域高原,从青年医师成长为科室负责人,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以临床为根基,以科研为引擎,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三者循环不息,方能成就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医者。


  临床是我一切工作的源头与归宿。自2015年主刀首台甲状腺癌手术至今,数千例手术、七成外地患者、数百例疑难病例的实践让我深知:精湛技术是基础,而将其升华为融合精准判断、功能保护与人文关怀的艺术,才能真正造福患者。正是临床中的复杂困境,不断启迪着我的科研方向。


  科研是从临床困境破土而出的希望。我们团队从临床实践出发,逐步深入至表观遗传、肿瘤微环境、靶向耐药等前沿领域。牵头参与十余项临床试验,见证新药为晚期患者带来生机;发表66篇SCI论文,牵头制定11部指南规范,用中国数据回应世界疑问——这一切都源于最朴素的信念:科研的终点不应止于论文,而应回归临床,惠及患者。


  我想告诉青年同道:奖项是“果”,行动才是“因”。从首篇报告到66篇SCI,我们用了十八年;从单人课题到五十人交叉团队,用了十二年;从地方规范到全国指南,历经十五年。没有一蹴而就的灵感,只有移液器万次的滴答;没有天降神兵,唯有手术台边数十双站肿的腿。“十年磨一剑”,就是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去拼搏,又当第一天来敬畏。


  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是你们让“青年”二字有了重量;感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是这片沃土让种子长成乔木;感谢我的导师、每一位成员的并肩作战,也要感谢患者,让我相信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指数,而是体温、是脉搏、是风雨摇曳却长明不灭的光亮。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临床—科研—社会服务”的循环,把方案送往基层,用中国数据回答世界,用中国方案守护健康。抗癌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用在人民健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