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曾珊 韩莹 蔡长景等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团队过去多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所坚持的“临床问题驱动科研,科研成果服务患者”这一研究范式的深度认可。在此,我谨代表团队全体成员,向中国抗癌协会和各位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回顾我们的研究历程,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却又收获满满的探索之旅。我们始终聚焦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和肝癌的分子分型与免疫微环境调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与复杂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是横亘在精准治疗之路上的两大核心壁垒。正是对这些临床“痛点”的直面与思考,驱使着我们团队围绕“肿瘤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及“诊疗相关技术创新”三个方向,开启了从“临床假设—基础验证—临床转化”的完整科研闭环构建。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发现:我们构建了基于免疫微环境全景特征的肝癌分子分型系统,首次定义了五种具有不同预后和治疗响应的分子亚型,并成功开发了能准确评估结直肠癌免疫状态的SnoRNA评分模型,为精准诊疗提供了新视角与工具;我们更深入解析了MSS型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抵抗机制,发现PRMT5抑制剂联合化疗可诱导“类MSI状态”,为这一免疫治疗“冷肿瘤”人群提供了全新的联合治疗策略;而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直接催生了由我们牵头的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例如针对局部晚期结肠癌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基础发现的临床价值,更实实在在地为改善患者预后探索着新的路径。
回首这段征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研究的突破,早已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一场体系化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我要特别感谢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是临床团队的精准判断与规范执行,锁定了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珍贵的临床样本;是基础科研团队对PDX模型、类器官等前沿平台的娴熟运用,复现并解析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是大数据分析团队对海量多组学数据的深度挖掘,揭示了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分子通路。正是这种临床、基础与大数据团队之间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紧密协作,共同驱动了我们的研究从临床观察走向机制阐明,并最终为实现真正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这份荣誉,是对我们这个高效协同的创新集体最好的褒奖。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对我们而言,既是里程碑,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它坚定了我们继续以“整合医学”为理念,深耕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决心。“肿瘤防治,赢在整合”,这八个字已内化为我们团队的工作哲学。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多学科诊疗实践中,体现在“临床-基础-临床”的科研闭环中,也体现在我们与其他学科跨界合作的探索中。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做“整合医学”的坚定践行者。一方面,我们将把在结直肠癌和肝癌中验证成功的精准诊疗体系,拓展至更多癌种;另一方面,我们将全力推动创新诊断技术的产业化与临床应用,力求让我们团队的整合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惠及更广大患者的临床力量。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协作,中国学者一定能在全球肿瘤精准医疗的舞台上,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最后,再次感谢中国抗癌协会提供的卓越平台,感谢各位评委专家的认可与指点,感谢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与智慧贡献,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们的同行与伙伴!这份荣誉属于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