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2020药物性肝损伤多学科"肿瘤云学堂(第二期)-化疗药物专题”圆满落幕

8月2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0药物性肝损伤多学科"肿瘤云学堂(第二期)-化疗药物专题”圆满落幕。会议分为“主席致辞”、“专题报告”、“案例分享及讨论”、“互动答疑”、“大会总结”五大环节。本次大会特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文奇教授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医师南月敏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第一部分:大会开幕式

大会主席南月敏教授致辞:

尊敬的大会主席姜文奇教授和各位讲者、线上的各位同道们,感谢大家抽空参加今天下午的会议。近年来,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有指南和共识提出肿瘤相关的DILI。如2018年的欧洲肝病学会(EASL)特别指出,新型免疫治疗剂,特别是治疗进展期肿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包括肝损伤在内的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事件相关,这是DILI的新形式,给医生带来新的挑战。我国发表的《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里面将血液病(含血液肿瘤)用药导致DILI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肿瘤化疗相关DILI。因为,肿瘤相关DILI一旦出现,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临床上也应该重视肿瘤化疗导致的DILI,那么今天的会议如姜教授致辞中提及的我们主要是讨论肿瘤化疗导致DILI的多学科交流。

本次会议接下来的的部分包括专题报告、病例分享&讨论和互动答疑环节。线上的同道们,若临床上遇到血液肿瘤治疗过程中导致肝损伤的问题,也欢迎积极提问,到时在互动答疑环节进行讨论。希望今天的会议能让大家畅所欲言,有所收获。

第二部分:专题报告

安威教授:《线粒体,你为什么这样热?》



胡夕春教授: 肿瘤患者DILI治疗策略



案例分享及讨论



史艳侠教授针对肿瘤化疗导致DILI案例进行了分享

史教授对化疗药物肝损伤病例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看到该患者使用了多个保肝药改善肝功能,那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保肝药有哪些,有何优缺点?

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针剂和口服,针剂如抗炎的甘草酸类等,常用于住院病人。而对于门诊的患者多采用口服保肝药,比如降酶的双环醇、抗炎的甘草酸、保护细胞膜的多烯磷脂酰胆碱胆碱、保护线粒体同时也能保护细胞膜的水飞蓟素等。同时指南也建议不同机制的2-3种保肝药可联合使用。



第三部分 互动答疑

在本轮互动答疑环节中由南月敏教授担任主持,就广大患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各位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问题:

1:肿瘤种类繁多,治疗用药也很复杂。以乳腺癌化疗为例,您们认为临床上导致肝损伤的风险如何?有哪些危险因素?您们一般是如何采取措施?

2:不同严重程度分级的肿瘤化疗导致DILI患者如何选择保肝药物?

 

大会总结


大会主席姜文奇教授做总结

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们会议的主题是药物性肝损伤多学科"肿瘤云学堂”第二期—化疗药物导致DILI多学科交流。众所周知,临床上非常经典且常用的化疗方案,如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HOP方案中的环磷酰胺、阿霉素等(修订为实体肿瘤、乳腺癌/肝癌等),是引起肝损伤的常见药物。而一旦肝损伤发生后,若不及时干预,各位专家也是非常了解的,其不仅影响抗肿瘤效果,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重视肿瘤患者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