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诊疗指南海外行 暨中意乳腺癌诊疗研讨会成功举办

一、盛会开幕:大师领航,共绘蓝图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6日15时30分,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ACA-CBCS)主办的 "202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诊疗指南海外行暨中意乳腺癌诊疗研讨会"在云端隆重启幕。CBCS指南海外行将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推广至海外,为全球指南更新提供" 东方视角 "。时值2025ESMO大会刚刚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CBCS指南的海外传播,深化中意两国在乳腺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诊疗水平。研讨会以ESMO与中国CACA两大权威指南前沿推荐为核心,聚焦早期与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策略及外科新技术,中意顶尖专家云端对话,共探乳腺癌精准诊疗新进展。

   本次会议邀请到本次会议邀请到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瑾教授与意大利米兰大学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到多位国内外乳腺癌专家参与,云端超过10万人次观看直播。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瑾教授

    会议伊始,张瑾教授代表CACA-CBCS,向通过云端相聚,共同参与"乳腺癌诊疗指南海外行暨中意乳腺癌诊疗高峰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虽然相隔万里,但科技让大家得以跨越时空,为乳腺癌防治事业携手同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汇聚近300名专家成员,持续推动学科发展。2007年发布《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版已更新并推出英文版,多语种版本在译。委员会通过国际与基层巡讲,推动全球及中国县域诊疗均质化。期待与意大利专家深入交流,共促乳腺癌防治水平提升,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米兰大学 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

    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希望和大家共同讨论今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中发布的早期与转移性乳腺癌领域的重要新数据,这些成果正在改写当前的诊疗格局。ESMO作为具有50年历史的全球性学术组织,持续开展多项疾病教学与指南制定工作,并与中国专家展开紧密合作。中国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全球研究中越50%的患者由中方研究者纳入,践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未来也将与中国专家一起努力,进一步验证更多西方疗法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

二、意览前沿,乳见未来(或“E”览前沿,乳见未来)

第一节:ESMO诊疗建议解读

     在黄建教授的主持下,Antonio Marra 教授围绕ESMO早期乳腺癌(EBC)诊疗建议展开分享,系统梳理了基于ESMO指南的治疗策略与最新研究数据。Marra教授强调,治疗决策需基于精准分期与生物标志物评估。对于HR+/HER2- EBC,辅助内分泌治疗已进入“升阶梯”时代。monarchE与NATALEE研究分别证实了阿贝西利与瑞波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显著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Marra教授就Natalee研究数据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瑞波西利联合NSAI方案,ITT人群5年侵袭性无病生存(iDFS)率达85.5%,较NSAI单药组降低28.4%的复发风险;且获益随时间持续扩大,5年绝对iDFS获益4.5%,总生存(OS)亦展现积极趋势。对于HER2阳性EBC,新辅助治疗后未达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患者,KATHERINE研究确立了T-DM1的标准辅助治疗地位。最新DESTINY-Breast11研究显示,在新辅助阶段使用T-DXd联合方案能显著提升病理学完全缓解率。而针对高危残留病灶患者的辅助治疗,DESTINY-Breast 05研究证明T-DXd疗效显著优于T-DM1,但需关注间质性肺病风险。对于三阴性EBC,KEYNOTE-522研究确立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新辅助及辅助治疗中的标准方案,显著提升了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和无事件生存期。

   最后,Marra教授总结表明,所有治疗都应在专业的乳腺中心由多学科团队指导下进行,并鼓励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治疗策略必须是个体化的,需综合考量肿瘤负荷、生物学特征、患者全身状况及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欧洲肿瘤研究所 Antonio Marra 教授

    Dario Trapani教授聚焦转移性乳腺癌(MBC)诊疗进展,系统阐述了2025版ESMO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核心更新与临床实践要点。对于新发或复发MBC患者,转移灶活检是确认组织学与再评估生物标志物的基石。指南推荐进行全面基因组分析,依据ESCAT分级指导靶向治疗,并鼓励基于分子特征入组临床试验。对于HR+/HER2- MBC,一线治疗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AI)联合CDK4/6抑制剂,其中瑞波西利因其生存和生活质量获益的双重价值获得ESMO-MCBS v2.0同类最高评分(4分);内分泌耐药者,需检测PIK3CA、ESR1等突变以指导后续靶向治疗;gBRCA突变患者,PARP抑制剂是重要选择。对于HER2阳性 MBC,一线标准治疗为曲帕双靶联合化疗;二线优先推荐T-DXd,对脑转移患者需综合局部治疗与高效系统药物联合治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 MBC,PD-L1阳性者首选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gBRCA突变者推荐PARP抑制剂;后线治疗中,戈沙妥珠单抗与T-DXd显示出显著获益优势。对于寡转移患者,建议多学科评估进行局部根治性治疗;对骨转移,需规范使用骨改良剂并防范相关事件;脑及脑膜转移应参照神经肿瘤指南管理。


欧洲肿瘤研究所Dario Trapani教授

第二节:巅峰对话-双案析疑,探乳良方

    在余科达教授主持下,专家围绕2例临床病例展开深入探讨。


病例1

    病例1是一名43岁未绝经女性,初诊右乳较大浸润性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经“TCb-EC+帕博利珠单抗”方案新辅助治疗后,取得pCR,后续辅助治疗、放疗豁免及内分泌策略成为诊疗决策关键。对此病例,Barbara Pistilli教授提出,该病例为ER低表达(5%)乳腺癌,可参考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式。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故不建议增加额外化疗。对于后续辅助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尽管目前指南推荐,但有专家指出其在pCR患者中的获益可能有限,相关研究也正在探索此类患者提前停药的可能性。刘晓安教授则认为,虽有研究正在探索pCR后提前停药的可行性,但在获得明确证据前,临床实践仍应遵循指南,推荐完成辅助免疫治疗全程。刘蜀教授指出,基于当前有限的临床研究证据,尚不支持对此类患者常规使用卵巢功能抑制剂。


病例2

   病例2是一名45岁未绝经女性,确诊右乳HER2阳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经TCHP新辅助治疗后肿瘤进展,换用THPy方案后显著缩小,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后续治疗焦点在于辅助方案选择是继续使用T-DM1抑或维持H+Py双靶治疗。对此病例,Barbara Pistilli教授表明,对于新辅助治疗完全无应答的乳腺癌患者,是临床上面临的高风险棘手情况。首先,需对残留肿瘤进行再次活检,以评估是否存在肿瘤异质性(如新出现的HER2阳性区域)或生物标志物改变。其次,需进行PET-CT等全面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若肿瘤仍局限且生物学分型未变,在缺乏更新靶向药物的情况下,应考虑更换化疗方案,例如换用蒽环类药物进行后续治疗。刘晓安教授提到,基于KATHERINE研究的原理,该患者在双靶治疗后并未进展,在此情况下,可考虑吡咯替尼。刘蜀教授认为,对于在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non-pCR) 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基于研究证据,认可该患者采用H+Py治疗。

三、“C”谓创新,乳启新程(C代表中国和CACA)

第一节:CACA指南解读及外科手术新技术分享

    在余科达教授的主持下,胡泓教授详细介绍了《CACA-CBCS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年)》中早期乳腺癌诊疗的更新要点。外科手术方面,2025版新增了自体皮瓣乳房重建技术与假体重建分类等内容。我国保乳手术率从2008年的12%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27%,其中I期患者保乳率已达46%。保乳适应证与绝对禁忌症与NCCN指南基本一致,并推荐使用肿瘤整形技术改善术后外观。新辅助治疗部分明确了三大目标,即为不可手术患者降期、满足保乳/保腋窝意愿以及利用疗效反应指导后续治疗。辅助治疗策略中,细化不同风险分层患者的化疗与内分泌治疗方案,例如NATALEE研究数据纳入早期HR+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决策框架,为广泛Ⅱ-Ⅲ期HR+HER2-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优方案选择。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的辅助策略与国际指南趋同,强调分层、精准治疗。

   胡泓教授表示,该指南旨在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简洁、权威的诊疗依据,英文版也将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期间发布,更好促进国际交流。

深圳市人民医院 胡泓教授

   王欣教授系统分享了乳腺癌外科手术的最新进展,强调当前手术正朝着精准化、微创化与美容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在腋窝手术管理方面,基于ACOSOG Z0011等研究证据,对于前哨淋巴结转移负荷较低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已成为标准实践,显著降低了上肢淋巴水肿风险。针对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转阴的患者,靶向腋窝手术(如标记淋巴结活检)正逐步替代传统清扫,实现精准降级。在淋巴水肿防治领域,预防性手术技术,如即时淋巴重建(ILR),在清扫术中同期进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有效导流淋巴液,从源头预防水肿发生。此外,超显微淋巴吻合技术(LVA)与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LNT)也为治疗已发生的水肿提供了有效手段。在乳房手术方面,肿瘤整形保乳术(OPS)、内镜辅助与机器人辅助手术日益成熟。王教授展示了通过腋窝单孔入路完成的机器人保乳及重建手术的案例,实现了肿瘤根治、微创与美容的完美结合,患者满意度高。

    展望未来,王教授表示,其团队正积极探索基于新辅助治疗疗效的“豁免手术” 可能性,推动乳腺癌外科治疗进入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新阶段。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欣教授

第二节:巅峰对话-乳策之辩,量体裁衣

    本讨论环节在余科达教授的主持下,专家围绕乳腺癌诊疗临床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思维碰撞。


   Barbara Pistilli教授指出,当ESMO指南与患者个体情况(如高龄、严重合并症等)出现差异时,应通过MDT讨论进行决策。团队需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因素,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无法耐受标准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替代策略,并在病历中清晰记录偏离指南的原因与决策依据。陈益定教授认为,指南是导航的“地图”而非最终“目的地”,是诊疗的重要基础框架而非绝对标准。在平衡指南与患者个体需求时,首先理解指南推荐背后的证据等级,其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个体化评估,最终通过医患共同决策,向患者清晰解释不同选择的利弊,制定出高度个性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案。这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与深度沟通的动态平衡过程。李兴睿教授表明,对于BRCA突变患者的术式选择,如果肿瘤负荷小(如瘤灶<2cm、淋巴结阴性)的早期患者,若其保乳意愿强烈,支持实施保乳手术,因研究显示其无病生存率与全乳切除相当。然而,若肿瘤较大(如>4cm)或多灶,则更推荐双侧预防性切除术或同期重建,以控制远期风险。决策的核心在于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其个人意愿与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共同制定手术方案。罗婷教授分享到,对于初诊IV期乳腺癌,其中心标准流程是优先进行全身系统性治疗,并反复进行MDT多学科讨论。仅在原发灶引发严重症状(如出血、溃疡)或患者为寡转移且全身治疗反应良好时,才会考虑局部手术或放疗。手术的目标是实现R0切除,其意义主要在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非延长总生存。最终决策必须结合患者的个人意愿,通过充分沟通,了解其对于手术切除肿瘤的期望,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四、闭幕展望:携手并进,共谱华章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瑾教授

   会议最后,张瑾教授衷心感谢所有演讲嘉宾、讨论嘉宾及与会者的深度交流,并特别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既标志着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海外交流正式启航,又通过精选外科技术与新辅助治疗等前沿主题,促进了中意顶尖专家的智慧碰撞。期待未来可进一步共同推动制定中意乳腺癌联合指南。

   结语:智慧交融,协奏新声

   本次盛会不仅是中意乳腺癌学界的一次深度对话,更标志着中国诊疗指南正式迈向国际舞台。会议以ESMO与CACA双指南为经纬,贯穿从早期到晚期的精准策略,融汇外科创新与系统治疗进展,展现出“东方智慧”与“国际视野”的交相辉映。两例实战病例的思辨切磋,更将学术共识落于临床实处。期待以此次云端携手为契机,未来共同绘制更广阔的合作蓝图,推动全球乳腺癌诊疗迈向更高台阶,最终让更多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