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吴斯然
在线上参与2025中俄抗癌峰会,我没有感受到学术会议常有的距离感,反而被一种跨越国界的“共情力”深深触动。这场峰会更像一次全球抗癌者的“初心对话”,每一位专家的分享背后,都藏着对患者生命的敬畏与对医疗本质的坚守,这些比具体的技术细节更让我久久难忘。
最让我动容的,是中国抗癌方案里的“烟火气”。当樊代明院士提及中国肿瘤防治不盲从国外经验,而是组织万名专家扎根国情编写指南时,我忽然明白“好的医疗”从不是冰冷的标准复制,而是要贴着患者的实际需求走。那种不追求“高大上”、只专注“能落地”的务实,让我看到了医疗工作者对本土患者的责任——不是简单套用别人的答案,而是为自己人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这份踏实比任何成果宣传都更有力量。
俄罗斯专家的分享则让我感受到医学的“温度与清醒”。听到Lutetium-177疗法能减轻前列腺癌患者的骨痛时,我想到的不是数据,而是那些被疼痛折磨的患者终于能多几分体面;当Moiseyenko院士批判药研商业化乱象时,我更体会到一种难得的“勇气”——在资本裹挟的浪潮里,敢戳破“新药=好药”的假象,坚持以患者的真实获益为核心,这份不妥协的清醒,才是医疗最该有的底色。
圆桌讨论里的“整体思维”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当专家们聊到肿瘤治疗要兼顾心脏健康时,我忽然意识到,抗癌从来不是“只治一个部位”,而是要把患者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那种不局限于单一学科、不割裂身体整体的思考方式,让我明白真正的医疗进步,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治病的同时,更要守护人的整体健康。
这场峰会让我明白,全球抗癌的路上,最珍贵的不是技术共享,而是心意相通。无论是中国的务实、俄罗斯的清醒,还是各国专家对“患者优先”的共识,都在证明:医疗的终极目标从不是战胜疾病,而是守护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份初心,才是人类对抗癌症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