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周星星
近日,有幸线上观看了2025中俄抗癌峰会,感触颇深。会场之内,顶尖学者智慧碰撞;屏幕之外,我的医学观与生命观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其中最核心的共鸣,便是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完成从单纯的疾病剿灭,到全方位保护与治疗并重的理念升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器官功能的损害,这不仅是技术的追求,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肿瘤治疗的核心目标明确而决绝——不惜一切代价根除癌细胞。然而,传统的放化疗与根治性手术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常伴随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导致患者治疗后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长期生活质量。这让我们不禁反思:这样的胜利,其代价是否过于沉重?
本次峰会清晰地揭示,肿瘤学的核心范式正在发生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革命: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不计代价”的根治模式,坚定地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权衡利弊”的精准模式。肿瘤治疗与器官保护的协同并进,已成为现代临床实践的黄金法则,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理性回归。
这一理念的落地,在本次峰会的多个报告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樊代明院士关于“中国肿瘤整合诊治的发展”的精彩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樊院士敏锐地指出,中国的肿瘤发病谱系具有其独特性,照搬西方指南并非最优解。因此,基于中国人群数据与实践智慧的《CACA指南》应运而生,其倡导的“评、扶、控、护、生”整合防治理念,本质就是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个性化的全程管理。这其中,“护”与“生”的维度,正是器官保护与生活质量提升的核心所在。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石,便是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它打破了学科的壁垒,由肿瘤内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康复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会诊,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这种模式确保了在治疗决策的起点,就将器官保护和长期生活质量作为与肿瘤控制同等重要的核心目标进行统筹规划。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夏云龙教授关于“肿瘤心脏病学”的前沿报告。他深刻地揭示,肿瘤本身及其治疗手段,都可能成为心脏的“隐形杀手”,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问题,这些心脏事件甚至能直接决定患者的最终生存结局。不止心脏,肿瘤可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这些损伤往往都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单独发生。肿瘤治疗带来的损伤对身体构成的伤害,很多时候甚至比肿瘤本身危害性更大。所以联合肿瘤治疗和器官保护势在必行。中国抗癌协会制定了17个器官保护指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保护病人器官。
在器官保护中,我们不应忽视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其在整体观、辨证论治指导下的“扶正”与“固本”策略,在康复阶段、在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预防并发症方面,正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器官保护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
肿瘤治疗与器官保护的紧密结合,标志着医学人文关怀的升华。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治疗哲学的进化——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仅是肿瘤的载体。深刻体现了医学的温度与智慧:我们对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与残缺。未来的挑战在于进一步优化技术、普及先进理念并精准预测个体风险。最终目标是在赢得生存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守护患者的生理功能与生活质量,不仅要让患者活得更长,更要让他们活得更好、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