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荣 | 从“对抗肿瘤”到“守护生命”:中俄抗癌峰会勾勒整合医学新图景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高振荣


  2025年中俄抗癌峰会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度碰撞。在众多顶尖专家的分享中,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肿瘤治疗正在从单一的“对抗模式”,迈向以患者为中心、多维度整合的“守护模式”。这一转变,在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从MDT(多学科诊疗)到HIM(整体整合管理)的演进中,得到了最系统的阐述。


  一、 HIM理念:从“手段叠加”到“系统整合”的升维


  樊代明院士鲜明地指出,中国与欧洲在肿瘤五年生存率上的差距,揭示了单纯依靠手术、化疗、放疗这“三驾马车”的局限性。他提出的HIM理念,是MDT的深化与升华。它不再满足于不同科室医生坐在一起制定方案,而是要求将传统西医、中医药学、营养支持、心理关怀、康复治疗乃至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个人意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个性化的治疗体系。


  这一“整合”思想,在多位讲者的报告中激起了回响。当夏云龙教授阐述“肿瘤心脏病学”时,他关注的不仅是抗肿瘤药物对心脏的毒性,更是肿瘤本身与房颤等心血管事件的内在生物学联系。这正体现了HIM的理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洞察不同系统间复杂的对话与影响,从而进行前瞻性的干预与保护。


  二、 精准与扶持:HIM理念的两大实践支柱


  峰会上,两位讲者的报告从“精准打击”与“整体扶持”两个侧面,生动诠释了HIM的实践路径。


  Svetlana Antonova教授带来的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¹??Lu-PSMA),代表了“精准”的极致。它通过智能导航的“核弹头”,精准清除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在显著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有效减轻骨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启示我们,HIM并非排斥高科技,而是将其置于更合理的框架内:精准打击的目的是为了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更好地“守护生命”。


  而另一位俄专家Vladimir Moiseyenko院士关于“肿瘤药企巨头与治疗困境”的尖锐发言,则从另一个角度叩击了现代医学的反思。他提出的低剂量免疫治疗、药物经济学思考等问题,促使我们回归治疗的初衷:在追求生存延长的同时,必须考量治疗的可及性、患者的耐受性与生活的尊严。这恰恰呼应了HIM理念中“扶生”的核心——治疗的最终胜利,应体现在患者有质量的生命体验上。


  三、 “改良土壤”:HIM理念的终极智慧


  樊代明院士曾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在贫瘠的土地上种麦子,再好的种子也难以成活。肿瘤治疗亦然,若只关注“除草”(杀灭肿瘤),而忽视“改良土壤”(恢复机体健康),则事倍功半。本次峰会的内容,正是对这一比喻的全方位阐释,整合医学所倡导的营养、中医药与身心支持,则是施肥、灌溉、改善墒情的“土壤改良综合工程”。


  综上所述,本届中俄抗癌峰会清晰地表明,肿瘤治疗的未来,不再是单一技术或药物的军备竞赛,而是一场深刻的概念革命。它要求我们以樊代明院士的HIM理念为罗盘,融合中俄乃至全球的医学智慧,既善用最尖端的精准利刃,也秉持最朴素的整体观照。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实现从“治病”到“治人”的跨越,在控制肿瘤的征途上,始终高擎“守护生命光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