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李雪
非常有幸能够线上参与2025中俄抗癌峰会,这次会议内容充实,如同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全球肿瘤防治领域最前沿的图景,也让我对自身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会议的开场就奠定了高规格的基调。听到王瑛教授介绍中国抗癌协会(CACA)已与全球数十个国家开展合作,线上观众覆盖数亿人次,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在抗癌事业上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飞速提升。这不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真正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特别是看到中俄两国的顶尖专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我明白了“整合”不仅是技术上的多学科融合,也是地域上的全球协作。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癌症,唯有打破壁垒,共享智慧,才能更快地取得突破。
樊代明院士的演讲无疑是全场的核心。他没有停留在介绍某种具体技术,而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的理念与发展路径,“指南”不是万能模板。樊院士指出,中国的癌症类型(如肝癌、食管癌)与西方有显著差异,直接套用国外指南并不可行。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筛查项目,正是需要根据中国人群的特点和高发癌种来制定策略。CACA指南的诞生,意味着我们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更贴合国情的“作战地图”。演讲中最打动我的是治疗哲学的转变。以往我们可能更关注如何用强力手段消灭肿瘤,但整合医学强调在控制肿瘤的同时,要优先保护器官功能、注重营养心理支持、提升长期生活质量。
中俄峰会的国际视角,则为我这一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佐证。当俄罗斯专家分享他们的研究时,我看到的不是另一种“武器”,而是另一种“思路”。全球的科学家都在从不同路径探索与癌症相处的模式。这让我坚信,抗癌的未来,绝非依靠一种“神奇子弹”一劳永逸,而是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里,有精准的早期预警(如我们的筛查)、有个体化的治疗组合、有关怀身心的康复支持,更有对生命本身力量的敬畏与借力。抗癌之路,道阻且长,但方向已然更加清晰: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与癌症同归于尽,而是带着尊严与质量,更好地生活下去。
这真正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关怀——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病,更是得了病的人。从编写涵盖97%癌种的CACA指南,到创办国际期刊,再到举办世界级大会,CACA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这让我相信,我们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并且这条“中国路径”已经开始为世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身处具体项目的研究人员,这次峰会帮我跳出了日常的实验操作,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我所参与消化道早筛项目,正是CACA整合诊治体系中“防、筛、诊、治、康”的关键一环。不能只埋头于自己的领域,也要关注肺癌、血液肿瘤等其他癌种的进展,从中汲取“整合”与“协同”的智慧。
感谢峰会主办方搭建如此高水平的平台,这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充满电,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