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 | 当伏特加遇上龙井:抗癌战场上的中俄智慧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陈茜


  当中俄两国顶尖肿瘤学家的身影交替出现在大屏幕上,当同声传译耳机里流淌着两种伟大语言的智慧结晶,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癌症治疗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生命对话。2025中俄抗癌峰会以其宏大的格局与细腻的人文关怀,向我们展示了当人类面对共同敌人“癌症”时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在这场仅仅只有几个小时的的思想盛宴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碰撞,更是文明的交融;不仅是数据的比较,更是生命的共鸣。


  在峰会上,一位俄罗斯肿瘤学家的发言令人动容,他讲到:"在癌症面前,没有国界,只有人类。"这句话道出了此次峰会的本质。当中国专家展示他们在肝癌早筛领域的最新AI算法,当俄罗斯团队分享他们针对北极地区特殊肿瘤病例的治疗经验,我看到的不是各自为政的技术炫耀,而是如同拼图般互相补充的知识图景。


  在精准医疗成为全球趋势的今天,中俄两国却展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抗癌路径。中国学者带来了传统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展示了如何用分子生物学解释某些中药复方的抗癌机制;俄罗斯专家则分享了他们在放射性药物领域的独特探索,以及如何将苏联时期的航天医学技术转化应用于肿瘤治疗。这种差异不是分裂的鸿沟,而是互补的契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中俄联合研究项目,他们尝试将中医的"扶正祛邪"理念与俄罗斯的免疫调节技术相结合,开发新型肿瘤综合治疗方案。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言:"抗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兼收并蓄的论述题。


  作为线上参会者,我收获的不仅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更有一份深沉的人文思考。在政治经济领域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俄抗癌峰会展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合作路径: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出发,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构建基于共同价值的协作网络。


  大会上,樊院士重申了“抗癌—控瘤—保人”的渐进策略,他认为肿瘤防治应从“你死我活”的对抗思维转向“我强它就弱,我稳它就安”的共存状态。同时,院士以生长缓慢的肿瘤为例,指出过度使用强效创新药“赶尽杀绝”可能适得其反,而通过营养调控、免疫调节等手段控制肿瘤发展,反而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一观点指出了精准化、人性化的治疗方向。此外,作为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院士指出了中俄两国在癌症研究领域具有深厚合作基础。他特别提到,俄罗斯在放射性药物研发(如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和中国在整合医学实践中的经验,可通过数据共享、技术转化实现“1+1>2”的协同效应,由此可见,2025中俄抗癌峰会的意义,或许远超出抗癌本身。它是一次文明的对话,证明当人类面对生与死的终极命题时,能够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回归到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珍视。当中国古老的"医者仁心"与俄罗斯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场峰会上相遇,产生的不是冲突,而是更强大的治愈力量。最后到来的是简单的告别场景,或许就是峰会精神的最好诠释:抗癌之路漫长而艰难,但只要人类携手同行,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