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热点前瞻——编制本土指南、推动抗癌科普、探索智慧医疗

        新华社广州9月4日电(记者王攀、徐弘毅)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定于11月12日至15日在广州召开。届时,40余位院士、5000余名顶尖肿瘤学专家学者将齐聚羊城,交流和研讨我国肿瘤医学最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等专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本届大会既是一场学术盛会,也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群众参与度大幅提升的科普大会。当前,我国肿瘤学界正在着手探索编制本土化的“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将为我国肿瘤患者“量身定制”符合国情的规范治疗方案。

“学术+科普”改变“谈癌色变”

        中国肿瘤学大会于2000年创办,至今已举办11届,是我国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权威度最高的学术性会议之一。

        樊代明介绍说,本届大会共设有102个分会场,涉及近百个前沿专题,主旨报告涵盖肿瘤基础研究及诊查手段,内科、外科及综合诊疗四大领域,“发言的专家学者经过多轮遴选、角逐后产生,学术水平是唯一衡量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大会既是学术盛会,也是科普盛会。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说,本次大会全面采取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同步开展的方式,构筑特殊时期的“学术-科普”通道,“重要会场发言将向全球直播,现场参会代表可以直接与大咖交流、互动,科普的规模和力度空前。”

        据了解,本届大会还将举行万人科普专场,邀请国内顶级名家开讲肿瘤防治知识;同时,大会将主会场和100多个分会场打造成“多级科普网络”,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在16个省市的75家医院开展科普讲座、义诊咨询和公益赠书等活动,并借助互联网,与群众“线上+线下”交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樊代明说,提升公众防癌、抗癌知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疾病;通过广泛筛查,可以让大量肿瘤患者及早进行治疗,“90%的早期肿瘤患者通过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晚期肿瘤可以通过合理治疗延长生存期。”

        徐瑞华说,从实践中看,近年来,随着科普力度的不断提升,公众防癌意识快速提升,“我们现在诊治的早期病例显著增多,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现象。”

体系化编制“本土诊疗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成立于1984年,会员超过2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39位。作为中国肿瘤学界的领军力量,目前中国抗癌协会正在着手编写本土化、体系化的“中国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我们将在全球肿瘤诊疗指南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编写符合中国癌症患者人群特征、具有更强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肿瘤诊疗指南。”樊代明说。

        据介绍,目前国内的肿瘤诊疗多参考国外的诊疗指南和规范,但考虑到中国患者与国外患者在体型、体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且中国人群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和生物信息、有丰富的病例资源、有大量的原创研究成果,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治疗体系和癌症防控体系,构建“中国版”的诊疗指南,对于我国各级医院向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治疗经验,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经验,只有把中外经验加以整合,才能水土相合,对我们的病人有用。” 樊代明说,这个指南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不变,将来还会不断细化、优化、动态更新,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个最有参考价值的指南规范,供医生灵活使用。

探讨智慧医疗前景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我们在线上组织的不少网络学术会议,有很多普通群众积极踊跃收看,这给我们很大启发:癌症防治完全可以更好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徐瑞华说。

        樊代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云诊室”等技术手段落地应用加快。本届大会将推动医工结合、推动智慧医疗,邀请数字经济业内人士对话医学专家,解构智慧医院,共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课题,进而推动相关领域快速发展。

        “有些肿瘤的治疗类似慢性病,患者要持续不断开验单、找医生看结果,再到医院治疗,完成一次复诊可能要来医院三四次。现在可以通过‘云诊室’开单,也可以在线上看到结果,大大减轻了医院疫情防控压力和患者的负担。”徐瑞华说。

        樊代明说,在癌症或慢性病的医疗服务上,人工智能具有独特优势,“现阶段,在重复性的诊断和诊治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减轻负担,解决医生的劳动强度问题。”

转自:新华社